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袁世凱

admin

/ 2012-12-18 15:26:26

袁世凱(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號容庵,河南項城人,故又稱袁項城,清末民初的軍事和政治人物,北洋系統的領袖。袁家在清道光年間開始興盛,袁世凱的從叔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運總督,並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為淮軍重要將領,為其家族成員如袁世凱等人進入仕途打下良好的人脈基礎。 袁世凱於清季投身行伍,襄贊洋務運動及新政,自道員、督撫累升,至入值軍機,甚至內閣總理大臣,成為清末頭號權臣。在袁世凱的襄助下, 中華民國得以成立,袁世凱當選為首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中華民國的成立並沒有給中國帶來政治和社會的穩定,袁世凱後來效仿同一時期部分世界列強的政治體制,於1916年洪憲稱帝,自立為皇帝,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但終歸失敗。 袁世凱於清咸豐九年八月二十日(1859年9月16日)出生於河南省項城市王明口鎮袁寨一個官宦家族。父祖多為地方名流。袁家在清道光年間開始興盛,他的從叔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運總督,又是淮軍重要將領,他出生的那天,袁甲三正好寄信至家,言與捻軍作戰得勝。他的父親因此將他取名為「凱」,並按照家族族譜的譜名字輩「保世克家企文紹武」,給他命名「世凱」。 祖父袁澍三乃地方名紳,曾任陳留訓導,父袁保中官至候補同知。叔父袁保慶曾在甲三軍中帶兵,官至二品江南鹽道道臺。袁世凱自幼過繼保慶為嗣子,少年時隨嗣父先後到濟南、金陵等地讀書。保慶死後,復隨甲三子、戶部侍郎袁保恆至燕京就讀。1876年和1879年 ,袁世凱兩次鄉試都未考中,遂棄文就武。1881年5月,袁世凱至山東登州,投靠保慶的結拜兄弟吳長慶,任「慶軍」營務處會辦。吳長慶出身淮軍,為慶軍統領,統率慶軍六營駐防登州,督辦山東防務。 1901年李鴻章去世,袁世凱接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成為疆臣之首,北洋之主。袁世凱大力襄贊新政,包括廢除科舉、督辦新軍、建立學校、獎設工商等,曾上奏呈請建立山東大學堂(今山東大學前身),並參與到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前身)的建設中,而第一支中國新式警察隊伍亦於天津成立。1903年袁世凱任朝廷中央練兵處會辦,編練新軍。 1907年丁未黨爭中軍機大臣瞿鴻禨被罷黜,林紹年請辭,因而袁世凱與張之洞替補調入朝廷,任軍機大臣,成為中樞重臣。但同時也讓袁世凱疏遠軍事,有明升暗降之嫌。1908年光緒皇帝及慈禧太后相繼去世,溥儀繼位,醇親王載灃攝政。攝政王載灃因為反對袁世凱的很多新政措施,更因為戊戌政變一事(他認為袁世凱出賣百日維新派,致使兄長光緒被慈禧太后軟禁至死),對袁世凱非常痛恨,成為攝政王後立即解除袁所有差事;袁知時勢不祥,稱疾返回河南,最初隱居於輝縣,後轉至彰德(今安陽)。袁在此期間韜光養晦,暗地裡仍關心政事,等待時機復出政治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1911年11月1日清廷宣佈解散滿人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11月13日袁世凱抵燕京,16日組織新內閣。其成員是:外務大臣梁敦彥,民政大臣趙秉鈞、度支大臣嚴修、學務大臣唐景崇、陸軍大臣王士珍、海軍大臣薩鎮冰、司法大臣沈家本、農工商大臣張謇、郵傳部大臣楊士琦、理藩大臣達壽。並以胡惟德、烏珍、陳錦濤、楊度、田文烈、梁啟超、譚學衡、熙彥、梁如浩、榮勳分任各部副臣。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南方各行省紛紛宣佈獨立。北洋軍成為清室唯一可以抵抗革命武裝的力量,於是再用袁世凱,先任其為湖廣總督,旋任其為內閣總理大臣。 袁世凱一面以武力壓迫南方革命[12],另一方面革命黨人與其談判。而革命黨人亦認為袁是能領導中國的有力領袖。12月29日,南方十七省選出孫文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佈中華民國成立,孫文就任。1月16日,袁世凱下朝的路上,在東華門丁字街,遭到同盟會京津分會組織的炸彈暗殺,炸死袁侍衛隊長等十人,袁倖免於難。1月25日,袁世凱及各北洋將帥通電支持共和。2月12日,隆裕太后接受優待條件,幼帝溥儀退位,清朝於中國的統治宣告終止。 1912年2月15日,南京參議院正式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但南京方面在袁世凱履行約定迫使清帝退位後不願將權力交出,遂於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時,變更總統制為責任內閣制,內閣代大總統對國會負責,使大總統成為空有其名而無實權的虛職,希圖架空袁世凱,並規定大總統到南京就職。袁世凱隨後給南京臨時政府複電,稱自己"德薄能鮮,不敢承擔總統一職;如今北方危機四伏,險象環生,目前不便南下;自己經反覆思量後,與其孫大總統辭職,不如世凱退居」,袁世凱的電報公布後,各方輿論紛紛對定都南京一事表示反對。孫中山接到電報後與臨時參議院討論,最後以投票的方式來決定。結果參議院以二十票的壓倒多數否決了孫中山定都南京的主張,但孫中山並未放棄自己的主張,在黃興聲稱要率憲兵隊進參議院把所有同盟會的議員們綁縛起來的威脅和老會員吳玉章等人的疏通下,臨時參議院又重新投票,最終以十九票對十七票的結果通過了以南京作為臨時政府地點的決議,並派以蔡元培為團長的專使團前往北京,迎接袁世凱南下。[13]不料2月29日發生北京兵變,袁藉口兵變於3月10日於北京就職。袁就職之後,堅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同時積極與列強交涉,維持了中國對蒙古和西藏的主權。根據《臨時約法》的規定:「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負其責任。」但第一屆內閣就與總統鬧獨立,內閣總理唐紹儀不僅於國務院內特設國務會議,而且在執行袁世凱所制定的政策時,更多地不是考慮整個國家利益,而是考慮與同盟會的向背。同時《臨時約法》對大總統的約束太多,使政府的政策往往難以有效地貫徹執行,令袁世凱非常苦惱,他在一份文件中這樣寫到: 一年以來,國中待治極殷,而政府措施,不足以孚眾望,此不待國民督責,即返諸本大總統之良知,亦豈能一日即安者。雖然政象不振之原因,由於本大總統德薄能鮮者固半,由於各方面形格勢禁者亦半。謹述甘苦,為國民一言:夫用人實行政之本,而國務院為大政所從出。本大總統為國擇能,尤深兢業,遵據《約法》,必須求同意於議院,議院果清白乃心,博商共濟,則物色一國最高之才,使荷一國最重之任。善後之業,或尚懼難;乃自黨見既紛,意存掣肘,提出否認,至再至三。……國家既采法治主義,庶政皆藉法律以行;而國會紛爭,議案叢脞,累日不能決一條,經月不能頒一律。律文既缺,何所遵依?而國家作用,一旦不能滯停,政府措施,觸處動成違法。以雲責任,更安取裁? 1913年2月,中國歷史上舉行第一次國會選舉。國民黨所得議席最多,按約法精神應由該黨理事長宋教仁出任內閣總理。3月20日,宋教仁卻在上海遇刺身亡,革命元勛孫文、黃興等均指袁氏授意暗殺,袁世凱則予否認(有人認為「宋案」為孫文派人暗殺)。宋案的直接兇手武士英,在租界內的西捕房內安然無恙,剛轉到中國方面的監獄,被關押在滬軍都督陳其美的老部隊改編的上海海運局滬軍六十一團的軍營中,還沒來得及仔細審訊,就「自殺」了。接著,1914年2月前總理趙秉鈞出任直隸總督兼民政長,到任9天即被毒死在總督衙門。當時依靠法律解決的路徑並未走完,各界也紛紛呼籲依循法律解決。但提倡「五權憲法」的孫中山卻越過司法途徑,不顧普遍的民意和黨內反對派黃興等人循法律解決的意見,堅持激進的武力討伐,以造反的方式(史稱二次革命)利用組建的中華革命黨對抗袁世凱,但遭到失敗。 1913年10月6日,國會選出袁為第一任正式大總統。10月14日,由國會編製的《天壇憲法草案》脫稿,草案相當多地擴大了總統的許可權。然而,袁世凱對《天壇憲法草案》並不滿意。他在《致眾議院咨請增修約法案文》中重申以前所提出的理由,要求國會擴大總統職權,以便總攬政務之統一。但國會將大總統的提案置於勿庸討論之境地,國會無視《臨時約法》規定的臨時大總統向議會諮詢的權力,並在此後再三拒絕聽取袁世凱政府方面的陳述。 袁世凱的意見遭到國會的全部堵塞之後,他向全國各省軍民長官發出通電,公開陳述自己對憲法草案的意見,以爭取國會外乃至整個社會的支持。各省軍民長官在「條陳電復」中均附和袁世凱的意見,主張解散國民黨,並取消國民黨議員的資格及《天壇憲法草案》。 11月4日,袁世凱以「挽救國家之危亡,減輕國民之痛苦」為由下令解散國民黨,並取消國民黨籍議員的資格,致使國會法定人數不足而無法開會,制定憲法的工作陷入停頓狀態。1914年1月,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會。之後袁廢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於5月推出新的《中華民國約法》,改內閣制為總統制,對大總統的產生和任期都沒有任何明確的規定,《中華民國約法》使大總統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