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地震活動性

admin

/ 2012-12-20 19:40:07

一定區域內一定時期的地震活動特性,包括地震的時間、空間分佈特點和地震頻度、地震強度的變化。研究地震活動性,主要是根據地震觀測系統測定的(或歷史資料中記載的)地震發生的時間、空間位置(震中和震源深度)和強度(震級或震中烈度)等基本參數並研究這些參數之間的相互關係。另外,也有人把震源參數的變化(如地震矩、應力降、破裂性質和震源機制解等的變化)作為地震活動性的一項研究內容。 早期的地震活動性研究側重于描述地震的地理分佈和分析地震活動的區域特徵。20世紀中葉以後,提出了地震預測的研究課題。人們為了尋找大地震的前兆,在地震活動性研究中也著重分析考察大地震前後中小地震的時空圖像。 地震活動的地理分佈是不均勻的,某些地區地震活動相當強烈,而在另一些地區,地震活動很弱。表示地震活動地理分佈最常用的方法是將地震發生的地點和強度標示在圖上,繪製震中分布圖。從震中分布圖上可以看到,大地震往往只在某些特定的地區發生。地震活動頻繁而強烈的區域稱為地震區;許多大地震群集的狹長地帶,稱為地震帶。 區分不同地區或地帶內一定時期大小地震頻度的比例關係。1954年,古登堡和裡克特(C.F.Rich-ter),首先提出使用震級-頻度的經驗公式來描述世界各地區地震活動性的差異,這個公式的常用形式為:lgN(M)=ɑ-bM, 式中N(M)是以震級 M為中心的社區間(M±△M)在一定時期內發生地震的次數;ɑ和 b是常數,ɑ表徵在統計時間、區域內的地震活動水準,b值表示該地大小地震數的比例關係,大地震數目相對多時,b值則小,b值大小和該地區的介質強度以及應力大小有關。古登堡等對全球地震統計得到:在環太平洋島弧地帶,ɑ和b值均高;大陸內部,ɑ、b值較低。一個地區地震活動性的強弱也可以用單位時間內單位面積所放出的地震波能量來衡量。1958年,蘇聯的裡茲尼欽科(Ю.В.Ризничeнко)提出用地震活動度(單位面積內發生相當於地震能級 10爾格的地震數)來表示一定地區內不同地點地震活動性的相對強度。因此可結合地質構造特徵或震源機制解所顯示的斷層錯動性質的構造應力場,表徵區域地震活動特性。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