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端午節

admin

/ 2012-12-01 17:15:51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又名重午、端五、蒲節,時在農曆五月初五。端有「初」的意思,故稱初五為端五。夏曆(農曆)的正月建寅,按地支順序,五月恰好是午月,加上古人常把五日稱作午日,因而端五又稱重午。端午節傳遍全國各地,主要分佈于廣大漢族地區,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 端午節的起源有許多傳說,如紀念屈原投江、始于五月五日毒日的禁忌、越王勾踐訓練水師、紀念伍子胥投錢塘江和曹娥救父等等,這些說法經過歷代加工,與端午的民俗活動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中華民族的一個節日。 端午節的主要活動有:1.紀念歷史人物;2.劃龍舟;3.吃粽子;4.各種防五毒習術(貼端午符剪紙、掛艾草菖蒲、佩戴香包等避邪物、蘭湯沐浴);5.遊戲,如玩鬥草、擊球、射柳等。與端午節相關的主要器具、製品有龍舟、粽子、五毒圖、艾草菖蒲、鍾馗畫、張天師畫、屈原像等。 端午節起源于民間習俗,其中有不少活動都是健康向上的。隨著社會的進步,端午節漸漸發展成為內容豐富的傳統節日,有較強的生命力。端午節對研究民間習俗的發展有重大價值,由於它是多民族共用的節日且包含跨國習俗,因此對研究民族文化往來、國際間文化交流、傳統體育競技、飲食文化等均有重要價值。 端午節中的劃龍舟、吃粽子很好地保留下來,並獲得健康發展。有鑑於此,端午節的其他文化表現形式應加以科學的引導,使人民群眾的節日文化活動更為豐富。 端午節·屈原故里端午習俗 申報地區或單位: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 「五月五(農曆),過端午。」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續齊諧記》、《荊楚歲時記》載,魏晉南北朝後端午節便與紀念屈原結合起來。唐元和十五年,歸州刺史王茂元在屈原故里秭歸屈原沱建立屈原祠並寫下祭文,眾鄉親與各色龍舟彙集于此,作為起點,進行龍舟競渡,形成了屈原故里端午民俗的鮮明特色。這種民俗在屈原故里延續至今,形成一種傳統。 屈原故里端午民俗隆重而歡愉,一般端午三次過。五月初五小端午掛菖蒲、艾葉,飲雄黃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龍舟競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親友團聚。祭奠屈原貫穿節慶活動的始終,包括設壇祭拜、游江、龍舟競渡、粽子寄情、鄉里「鬧晚」等程式,端午民俗過程因此而更見完整、緊湊和鮮活。自明代起,秭歸農民自發組織「騷壇詩社」,于端午時吟頌楚辭或作賦,相互唱和,這在全國各地端午習俗中獨具一格。屈原故里端午民俗既傳承了傳統端午習俗驅疫避瘟的內容,更保留了故鄉人民對屈原精神、品格的頌揚和紀念之意。 屈原故里端午民俗是中國上古楚文化和端午禮俗等的活態見證,具有人生觀、價值觀、歷史學、心理學、人類學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它宣揚和傳播了中國文人傑出代表之一的屈原之精神品格和中國文化傳統精神,把傳統的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人性化和娛樂化,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同時,這一節日民俗還傳承了《楚辭》與其他民間文化表現形式,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端午節·西塞神舟會 申報地區或單位:湖北省黃石市 西塞神舟會是黃石市西塞山區道士袱村民慶賀端午節的傳統盛會,主要活動有製作神舟、唱大戲、巡遊、送神舟下水等儀式和活動。從每年農曆四月初八佛祖誕生之日舉行龍舟的開工儀式,紮制神舟,到農曆五月初五子時由道士主持儀式為神舟開光,直至五月十五至十八的神舟會正式會期,整個活動曆40天,是目前國內端午節時間較長的祈福活動。 神舟會期間,當地群眾日日夜夜唱楚劇大戲,四鄉八嶺的民眾趕來向神舟許願求福。農曆五月十六早晨8點神舟出會巡遊,家家戶戶都要在門邊懸掛菖蒲艾葉,門口設香案,燃香燭,擺上酒、茶、米、水果等供品。每到一家,村民們都要放鞭炮迎接,撒茶米,祭拜。農曆五月十七晚,為神舟點燃48盞長明燈,通宵打醮守夜。農曆五月十八日上午神舟出宮,道士和神舟會全體成員共同為神舟開路,由16名青壯小夥抬著神舟恭送入江,任由水流帶著龍舟沿江而下,東流入海。此時江上眾多漁船在船頭擺香設案、鞭炮齊鳴、繞神舟三圈,以示送行。神舟入江處的大堤上,有成千上萬的村民雙手合十、跪拜神舟,祈求神舟帶走疾病、帶走瘟疫、帶走災難,祈盼一年吉祥、幸福、安康。 民眾自發組織神舟會,舉辦以消災、祛病和求平安健康、益壽延年為主題的傳統民間文化活動。神舟會借助「送神舟」這一形式為一方百姓禳災祈福,是端午節俗中最壯觀的一種民間盛會,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該活動規模宏大,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至今傳承不息,它集中、生動地表達了古代民間端午習俗的內容,具有寶貴的文化價值。自紀念屈原的傳說與端午節結合以後,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神舟會的活動也與祭吊屈原的傳說聯繫在一起,使傳統節日注入新的活力。神舟會活動期間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精心紮制的樓臺亭榭、雕樑畫棟工藝精緻,氣勢宏偉,富有特色,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端午節·汨羅江畔端午習俗 申報地區或單位:湖南省汨羅市 湖南汨羅江畔端午節一般從五月初一開始,十五結束。沿江的楚塘、漁街、鳳凰山、河市、歸義、紅花、新市、浯口、長樂等一帶的端午習俗除了辦盛宴、吃粽子、插艾掛菖、喝雄黃酒、賽龍舟外,還有雕龍頭、偷神木、唱贊詞、龍舟下水、龍頭上紅、朝廟、祭龍和祭祀屈原等特殊風俗,這些民俗儀式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留下了如「甯荒一年田,不輸五月船」等許多端午民謠。觀龍舟、回娘家、辭端陽、插艾葉、喝黃酒等風俗更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上述習俗和文化場景自漢以來就有零散的文字記載,西元424年顏延之的《祭屈原文》、西元6世紀初吳均的《續齊諧記》及稍後的《荊楚歲時記》、《隋書·地理志》中均作了相關描述。 端午節讓一代又一代勞作的人們受到傳統文化的浸染,激起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國富民安的祈求、對屈原等先賢的深深懷念;更有青年男女把這個節日當成了相親社交的絕佳時機。 汨羅江畔端午節鮮明的個性特徵可充分展現出汨羅江地方文化的特色。當前,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汨羅江畔端午節的文化內涵日益衰減,需要搶救和保護。 端午節·蘇州端午習俗 申報地區或單位:江蘇省蘇州市 蘇州的五月端午活動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全民參與,久盛不衰,集中展示了蘇州地區富於江南特色的民俗傳統。 蘇州端午節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對春秋時期吳國名將伍子胥的紀念。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以紀念伍子胥為始的端午節逐漸演化成蘇州一年一度的盛大狂歡節,形成了一整套與當地自然條件、生產生活、經濟特徵和文化發展狀況相對應的端午民俗活動。這些活動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龍舟表演的大型活動;第二類活動主要表現蘇州人適應自然、改善生活的智慧,如采草藥、掛艾葉、掛菖蒲等;第三類活動展現蘇州悠久的絲織文化和特有的服飾文化,如佩百索等;第四類活動包粽子、吃端午飯是其核心內容。 蘇州端午節的龍舟競渡等大型活動在「文革」期間曾一度中斷,近年來有所恢復。其他各種習俗在蘇州居民中依然不同程度地延續著,但是年輕人知道的已經越來越少了。這些傳統習俗必須採取措施保護,才能繼續傳承下去。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