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天橋中幡

admin

/ 2012-12-01 17:26:52

幡是旗的一種,尺寸有大小之別。中幡,其主幹是一根9米左右的粗竹竿,竿頂懸掛一面0.5米寬、5.5米長的長條錦旗,旗面繡有吉祥圖案和祝福用語,因此又稱標旗。耍中幡、舞中幡是中國民族民間傳統雜技專案,北京天橋中幡表演最為有名。 耍中幡源于晉朝軍中。幡旗形制壯麗,標題清晰,常常用於儀仗活動。旗手耍弄幡旗,能盡顯武勇與智慧,因此中幡曾是清代朝佛、慶典等走會活動的必備專案。走會中各個團體都有自己的標旗,競相演練耍幡高招絕技,逐漸形成頗具特色的雜技節目。清代乾隆年間,中幡會屬於鑲黃旗佐領管轄,屬內八檔會之一,受過皇封,盛極一時。清末民初,八旗子弟為謀生計紛紛到天橋市場賣藝,其中由沈三(沈友三)、寶三(寶善林)、張狗子(張文山)等率眾表演的中幡、摔跤是撂地表演中最紅火、最火爆、最受歡迎的專案。20世紀50年代,天橋耍中幡由寶善林先生執掌,第三代傳人陳金權、馬貴保、付順祿、徐茂等人在天橋跤場演練中幡,吸引了全國各地大批專業和業餘高手前來切磋技藝。 中幡表演時,藝人們將竿子豎起托在手中,舞出許多花樣,其表演動作樣式各有形象的名稱。將竿子拋起用腦門接住為霸王舉鼎,單腿支撐地面用單手托住竹竿為金雞獨立,此外還有龍抬頭、老虎撅尾、封侯掛印、蘇秦背劍、太公釣魚、擎一柱等樣式。考究的中幡竿頂上還有一層乃至數層由彩釉、錦緞、響鈴、小旗、流蘇組成的圓形裝飾物,稱為纓絡寶蓋,舞起來不僅五彩繽紛,而且發出悅耳的聲音。 由於歷史原因,20世紀60至70年代,曾經盛極一時的天橋市場被取消,各種文藝演出被禁止,寶三跤場也同時被撤銷。改革開放後,宣武區文化委員會以弘揚宣南文化為宗旨,開展了挖掘、整理、保護天橋民俗系列文化活動。在區文化委的指導和支援下,付順祿先生之子付文剛成立了「北京付氏天橋寶三民俗文化藝術團」,使一批天橋絕活兒得到傳承。但目前舞幡已逐漸非職業化,專業藝人匱乏,加之天橋雜技作藝的環境及演出的形式均發生了變遷,耍中幡技藝仍處於瀕危狀態,需要進一步加以保護。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