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京東大鼓

admin

/ 2012-12-01 17:33:40

京東大鼓是一種採用京東方音說唱表演的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表演形式為一人擊鼓站唱,另有人分持三弦、揚琴等樂器伴奏。約形成于清代中葉,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方有過不同的稱謂,如京東怯大鼓、樂亭調、平谷調大鼓、平谷調、樂亭調大鼓、四平調大鼓、樂亭大鼓(與形成並流行於河北樂亭縣的樂亭大鼓名同實異)、鐵片大鼓、鐵板大鼓、承德地方大鼓等。京東大鼓源于京東河北的三河、香河與天津的寶坻地區,流行於河 北廊坊、承德、保定、唐山、北京懷柔和天津寶坻一帶。它20世紀初流入天津時在小型曲藝演出場所演出,主要說唱長篇大書。30年代初天津寶坻人劉文斌在天津商業電臺播演《劉公案》,極受廣大群眾喜歡,京東大鼓的影響由此日趨擴大,後逐漸傳到北京、唐山等地。 1949年以前,京東大鼓的著名藝人很多,有鄧殿奎、于七、王憲章、劉俊海、傅士亭、張士誠、石金榮、王佩臣、魏西庚、劉文斌、齊文周等。傳統曲目和書目非常豐富,包括短篇鼓曲《王婆罵雞》、《耗子告貓》、《楊八姐游春》、《湘子上壽》、《鞭打蘆花》、《小姑賢》,中篇鼓書《響馬傳》、《包公出世》、《王定保借當》、《葛紅霞掃北》、《劉公案》,長篇鼓書《大八義》、《小八義》、《楊家將》、《呼家將》、《雙合記》、《反唐》等。1933年,香河藝人于景元在天津仁昌電臺演播《石蘭傳》時,稱之為「京東大鼓」,「京東大鼓」之名就此通行起來。 1949年以後,京東大鼓的演出以天津寶坻的業餘演員董湘昆最為著名。他在保留傳統唱腔的基礎上,將原來的使用京東各地方音表演改為採用普通話說唱,並進一步加工和規範唱腔,不斷創作出適應時代發展的新曲目,深得廣大觀眾的喜愛。在董湘昆等人的不懈努力下,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京東大鼓的發展走向高峰,其曲種的影響也遍及北方各地。 進入21世紀以來,由於傳人減少,演出不多,京東大鼓的發展出現了空前危機,急需扶持和保護。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