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泥塑

admin

/ 2012-12-01 17:36:07

天津泥人張彩塑是一種深得百姓喜愛的民間美術品,它創始于清代道光年間,流傳、發展至今已有180年的歷史。 張明山是泥人張的創始人,18歲即得藝名「泥人張」,以家族形式經營泥塑作坊塑古齋。他「技藝高深、觸手成像」。1915年,張明山創作的《編織女工》彩塑作品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等獎、張玉亭的作品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譽獎,後經張玉亭、張景福、張景禧、張景祜、張銘等四代人的傳承,成為中國北方泥塑藝術的代表。 1949年後,人民政府對泥人張彩塑採取了保護、扶持、發展的政策,安排張家幾代藝人到文藝創作、教學等部門工作,第二代傳人張玉亭被聘為天津市文史館館長,同時民間彩塑藝術步入大學殿堂,第三代傳人張景祜先後受聘于中央美院、中央工藝美院任教,在天津建立泥人張彩塑工作室,先後招收五批學員,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彩塑藝術專門人才。第四代傳人張銘在主持工作室和教學工作的二十多年中,嘔心瀝血,傳授技藝。從此,泥人張彩塑藝術從家庭作坊走向社會。郭沫若曾題詞:「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滿天下。」 20世紀60年代初,泥人張彩塑工作室曾兩次進京舉辦泥人張彩塑優秀作品專題展覽,當年周恩來總理曾委派鄧穎超、陳毅主持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展覽會開幕儀式。 泥人張彩塑在藝術上繼承了我國古代泥塑的優秀傳統,並有所發展和創新。張明山父子為中國泥塑作品從佛殿神堂步入尋常百姓家作出了重要貢獻,堪稱我國近代泥塑藝術巨匠。 泥塑•惠山泥人 申報地區或單位:江蘇省無錫市 無錫位於江蘇省東南部,西元前202年置縣,1295年升為州。無錫泥人的生產和銷售都集中在無錫惠山附近,故無錫泥人又稱「惠山泥人」。無錫惠山泥人的製作始于明末,《古今圖書集成》有載。清代開始出現專業化的惠山泥人手工作坊,五裡長街、上下河塘開設了數十家泥人店、兩百多家泥人作坊,形成有名的「泥人街」。20世紀初,惠山鎮的泥人店不少於120家,這一狀況一直延續至今。 無錫泥人分「粗貨」與「細貨」兩類,「粗貨」大多以喜慶吉祥題材為表現內容,如大阿福、蠶貓、老壽星、漁翁等,寄託著民間祈求祥瑞、辟邪納福、豐衣足食的美好願望,其造型粗獷簡潔,色彩明快,揮灑寫意,形神兼備;「細貨」即手捏泥人,這類作品主要取材于傳統的戲曲人物、神話傳說、民風民俗,人物塑畫生動傳神,色彩色調秀麗明雋。無錫手捏泥人對材質要求嚴格,需取當地水稻田一米深處的烏土為材料。傳統工藝極為複雜,有搓、揉、挑、捏、印、拍、剪、色、壓、貼、鑲、劃、扳、插、推、揩、糊、裝等技藝。作為彩塑,彩繪技藝在整個泥人的工藝製作中佔有較高的比重,因而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說。無錫泥塑以獨特的藝術造型、鮮明的民族民間色彩和濃郁的江南鄉土氣息而深受海內外各界人士的喜愛,被譽為「無錫三寶」之一,其《手捏戲文》和《大阿福》名滿天下,廣為人知,被視為最富有東方色彩的民間彩塑。 在傳承、發展過程中,無錫泥人精品迭出,許多精品為國家級博物館和專家收藏,不少作品還獲得「山花獎」等多項全國性大獎。目前,無錫手捏泥人面臨著智慧財產權受侵害、手工製作成本飆升、人才大量流失、惠山泥日益稀少等嚴重的問題,亟待搶救性的保護措施。 泥塑•鳳翔泥塑 申報地區或單位:陝西省鳳翔縣 鳳翔彩繪泥塑為陝西省鳳翔縣的一種民間美術,當地人稱「泥貨」。鳳翔縣位於關中平原西部,境內出土的春秋戰國及漢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見其泥塑工藝曆史之久。近年來鳳翔彩繪泥塑主要分佈在城關鎮六營村及周邊地區,相傳明代曾在此駐紮六營軍隊,後軍士轉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製作手藝,利用當地粘性很強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繪,然後到各大廟會出售。當地老鄉購泥塑置於家中,用以祈子、護生、辟邪、鎮宅、納福。六營村的脫胎彩繪泥偶由此出名,並代代相傳,成為我國民間美術中獨具特色的精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鳳翔彩繪泥塑有三大類型,一是泥玩具,以動物造型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掛片,有臉譜、虎頭、牛頭、獅子頭、麒麟送子、八仙過海等;三是立人,主要為民間傳說及歷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鳳翔泥塑共有170多個花色品種,其中有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掛臉,也有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獅;製作中使用黑粘土、大白粉、皮膠等,有模具定性,造型洗練、誇張,裝飾華美富繁,色彩豔麗喜慶,形態稚拙可愛,在全國眾多的民間泥塑中獨樹一幟。20世紀60年代前,六營村及周邊村有三百多戶農家生產泥塑,現在只有胡深、胡新民、胡永興、韓鎖存、杜銀等藝人利用農閒時從事泥塑創作與生產。 鳳翔泥塑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及較高的民俗文化、民間藝術和美學研究價值,深為有關專家所矚目。但在商業環境的影響下,現在的鳳翔泥塑藝人往往以銷定產,一味迎合市場需要,這使得許多傳統產品近于滅絕,也使得鳳翔泥塑技藝逐步失去原有的文化內涵,不斷發生變異。 泥塑•浚縣泥咕咕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南省浚縣 浚縣位於河南省北部,為鶴壁市所轄。據《資治通鑒》載,隋末農民起義軍與隋軍爭奪黎陽倉(當時浚縣稱黎陽),瓦崗軍首領李密手下有一員叫楊圯的大將在此屯兵,得楊圯屯村名。當時軍中有一些士兵會捏泥人,為紀念在戰場上陣亡的將士和戰馬,他們用當地的膠泥捏塑泥人、泥馬。後來軍隊中一些人員就地安置,這門手藝便流傳下來。浚縣泥塑形體較小,大的不足20釐米,小的只有4至5釐米,因其尾部有兩小孔,吹時發出「咕咕」的聲音,故稱「泥咕咕」。黎陽鎮楊圯屯是泥咕咕的主要產地。 浚縣泥咕咕的基本內容有人物、動物、飛禽三大種類一百多個品種。其製作工具很簡單,主要是塑型的竹筒和竹棍,製作者利用這些器具,經過和水、捶制等工序,將當地的黃膠泥塑成作品,然後蘸上松香(現改為墨汁)、洋顏色(現改為水粉顏料)、用自製的麻筆(現改為毛筆)在塑型坯上塗繪,多以黑色為底色,然後再以紅、黃、藍、綠等比較鮮豔的顏色繪出各種圖案,與黑底形成強烈的對比,再用清漆罩上一層,放入高與寬約一米左右的磚砌小土窯焙燒。泥咕咕作品主要有歷史人物、戲曲人物、十二屬相、小動物、飛禽、騎馬人等。 浚縣泥咕咕歷史久遠,有著濃厚的民間特色,造型古樸,誇張別致,深受廣大群眾和專家學者的好評,被民俗學專家稱為歷史的活化石。現在主要傳承人有王學峰、王安田、宋學海等人,但現代的年輕人不願再繼續學習這門手藝,傳統手藝後繼乏人,逐步失傳,亟需搶救。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