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12-01 17:49:36
冀中笙管樂流傳于冀中平原,即北京以南、天津以西,滄州、定州一線以北近三十個縣市的鼓吹樂品種,民間俗稱「音樂會」。因主要用管子領奏、笙等和奏,故又稱「笙管樂」。除笙、管類樂器外,另有雲鑼、笛及擊奏類樂器鼓、鐃、鈸、鐺鐺等。樂曲分套曲、小曲及獨立成套的打擊樂三類。套曲篇幅長大、結構複雜,是「笙管樂」的主要組成部分。「笙管樂」遍佈整個冀中平原。各地農民以村為單位,借樂結會,在本地祭祀、禮儀、喪葬等民俗活動中演奏傳承。 冀中笙管樂·屈家營音樂會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北省固安縣 屈家營村在河北省廊坊市固安縣,是華北平原一個歷史久遠、民風質樸的小鄉村。「屈家營音樂會」為民間笙管樂,相傳源于元明之際的寺院佛教音樂,它既有北方音樂的古樸粗獷,又兼備南方音樂的婉轉清幽,主要用於祭祀和喪禮儀式,有管、笛、笙、雲鑼等傳統樂器,「工尺」 方式記譜,傳承至今。屈家營音樂的樂隊編制固定,24名樂手演奏為「滿棚」音樂,12名樂手演奏為「半棚」音樂。現存《玉芙蓉》等十三支套曲、《金字經》等七支大板曲、《五聖佛》等二十多支小曲和一套打擊樂。屈家營音樂會歷史悠久,相傳系以師曠為祖師。「音樂會」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習學者須背會所有曲牌方可接觸樂器。屈家營笙管樂曲目豐富,樂譜完整,樂手技藝精湛,在中國古代音樂及寺廟音樂與民間音樂交融衍變的研究上,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冀中笙管樂·高洛音樂會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北省淶水縣 淶水縣高洛村古名「高樂」,屬保定市。高洛音樂會是村民自願參加、義務排練、義務演出的民間器樂演奏花會,全名「高樂藍旗音樂聖會」,也稱「音樂大善會」。 「淶水高洛音樂」是一個傳承很久的民間樂種。高洛音樂會有一條「不准增加新曲目,不准增加樂器種類,不准改變演奏方式,嚴格按老藝人傳下來的規矩進行演奏(表演),不准走樣」的會規,因此,儘管經過了很長的時間,高洛音樂會仍保留著「奏、打、舞、唱」的遺風。 1949年前,淶水高洛音樂會主要是為易縣後山后土黃帝廟的祭祀和民間喪葬儀式服務,同時也為求雨、迎喜神、祈福、祈祥、祈平安、淨宅、消災、除厄、求五穀豐登、求六畜興旺等民俗活動服務。1949年後,它主要用於民間的喪葬儀式及春節祭神儀式,公休日期間也自娛互娛演出。 淶水高洛音樂會以淶水、易縣所在的「後土文化圈」為中心,呈輻射狀向京南保北延伸,越是靠近中心,這種花會就越多。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統計,當時淶水縣有47個音樂會在活動,高洛村音樂會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冀中笙管樂·高橋音樂會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北省霸州市 「高橋村音樂」為僧傳吹打樂,相傳系由清康熙年間雲遊至此的正定大王廟樂僧廣達和尚所傳的佛樂演變而來,俗稱「和尚經」。其演奏時由管子領奏,有3個和尚誦經,12個樂師演奏。 高橋村音樂會靠家族方式傳承延續,自誕生之日起,即以尚姓人為主要樂師。尚家不僅世代精通「點笙」,且諳熟音律古韻,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高橋村音樂流傳久遠而不走形。 高橋村音樂屬當地「北音樂」(又稱「經」),有別于俗世民眾自娛自樂的「南音樂」(俗稱「會」)。北音樂樂器形制較小,音樂節奏較快,樂手著裝也不同于「南音樂」。 高橋村音樂原有曲譜3冊,現僅存1冊,收錄樂曲47首,現樂手僅能演奏其中的二十余首,其中《錦堂月》等數支曲子為高橋村音樂會所獨有。 高橋村古樂較好地保存了近古民間吹打樂的原始風貌。同時,高橋村音樂中蘊含著當地民間音樂的成分,帶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記,對研究佛教音樂與地方民間音樂的交融互滲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冀中笙管樂·勝芳音樂會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北省霸州市 勝芳鎮地處廊坊市霸州以東35公里處。清乾隆時,該鎮先後建起了十二道「音樂會」,其中以勝芳鎮南音樂會最為著名。 勝芳鎮南音樂會是寺院佛教音樂流傳民間的產物,其傳承方式為口傳心授。勝芳鎮南音樂會風格古樸,自創會以來,歷經數百年而變異甚微。其演奏方式、演奏內容(曲牌)、使用樂器等都有嚴格定規,鮮有改動。 霸州勝芳鎮音樂會現能演奏三十多支曲牌,最擅長大套曲【清吹】、【山坡羊】等。曲目中既有佛教樂曲,也有俗世風格的村調,雅俗兼具,深受民眾喜愛。除參與當地喪事民俗活動外,鎮南音樂會每年還要出廟會演奏三次,並主辦勝芳「琉璃佛」(即冰燈大會)。勝芳元宵燈會期間,鎮南音樂會是惟一可以參加「擺會」(眾多民間花會出會時的程式之一)的樂社。 霸州勝芳鎮南音樂會于清末開始兼收高腔、昆曲,成為鎮內「兩下鍋」的最大音樂社團。新中國成立後昆曲逐漸淡出,但至今樂手們仍能吹奏昆腔。在當地眾多音樂會中,幡旗、角燈、鼓架、茶挑等構成的宏大陣形成為鎮南音樂會的特色。勝芳鎮南音樂會的演出儀式、陣形及具有獨特風格的相關器物都是佛教音樂在民間的真實遺存,也是認識研究古典佛教音樂及當地民俗民風的重要資料。 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屈家營音樂會、高洛音樂會、高橋音樂會、勝芳音樂會正面臨著傳承的巨大困難,只有加大保護力度,才可能傳承這一優秀民間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