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上党梆子

admin

/ 2012-12-05 13:56:20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於山西東南部。它在道光年間稱為本地土戲,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時稱作上党宮調,1954年定名為上党梆子。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為主,兼唱昆曲、皮黃、羅羅腔、卷戲,俗稱「昆梆羅卷黃」。它在清代乾隆中後期已經盛行,嘉慶、道光年間班社林立,名伶輩出,劇碼競現,流派紛呈,進入蓬勃發展時期。 據統計,上党梆子的傳統劇碼有七百多個,其中梆子戲近六百個,皮黃戲九十多個,昆曲十多個,羅羅腔戲和卷戲各數個,代表性劇碼有《三關排宴》、《天波樓》、《雁門關》、《闖幽州》、《董家嶺》、《巧緣案》、《奪秋魁》、《甘泉宮》、《東門會》、《徐公案》等,其中一些劇碼完全為上党梆子所獨有。清咸豐年間到抗戰前,上党梆子進入鼎盛時期,有班社兩百多個,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州府派」和「潞府派」兩大藝術流派,湧現出趙清海、郎不香、申灰驢等諸多名家。上党梆子的唱腔曲牌體與板腔體兼具而以板腔體為主,其板式分大板、中四六、四六、大板、垛板、散板、滾腔等,以四六和大板使用最多也最具特色。演唱時男女同腔同調,男腔使用假聲。伴奏樂器主要為巨琴、二把、呼胡「三大件」。 上党梆子的腳色行當主要有生、旦、淨、醜四種,各行當的基本表演程式名為「三把」,運用時演員挺胸昂頭,穩健有力。其表演風格粗線條、大輪廓,直出直入,簡練明快,後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受到京劇影響,有所變化。上党梆子的舞臺裝置有「設大朝」的講究,臉譜圖案也十分獨特。旦角還有一種名為「破面」的化裝,帶有元雜劇的遺風,即用白粉在劇中品行不端者右眼瞼上橫劃一筆,或在角色右顴骨處畫上一朵小小的蘭花或菊花。 上党梆子包含有多種聲腔,從中可考察戲曲聲腔歷史流變的現象。目前由於受到現代文化和經濟大潮的衝擊,上党梆子觀眾大量流失,演出水準逐漸下降,不少劇團被迫解散,後繼人才匱乏,劇團前景堪憂,迫切需要採取措施,予以支援和保護。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