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12-05 14:37:27
古往今來,遼河口海域的二界溝小鎮一直是特殊的打魚人群體——「古漁雁」的落腳聚集之地。持這一生計的打魚人沒有遠海捕撈的實力,只能像候鳥一樣順著沿海的水陸邊緣遷徙,在江河入海口的灘塗及淺海捕魚撈蝦。因這一群體沿襲的是一種不定居的原始漁獵生計,故遼河口民間稱其為「古漁雁」。 二界溝的古漁雁主要是從華北的冀中、冀東地區通過旱陸和水陸遷徙到此地的打魚人,他們是古漁雁民間文學的創作者與傳承者。由於生計的特殊性,古漁雁民間文學和一般海島漁村的民間文學有很大的不同。鮮明的漁雁生計特點和原始文化遺韻對該群體的歷史與生活、習俗與傳統、信仰與文化創造等有全方位的反映。在形式方面,古漁雁民間文學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內容原始,較少發展和變化。 二界溝的古漁雁民間文學蘊藏豐厚。近十多年來,當地文化部門曾挖掘、採錄有近千則解釋古船網由來和反映原始漁撈生活的神話、故事和傳說,並搜集漁歌一千余首。古漁雁的後代、漁民出身的文化人劉則亭能講述數百則有關古漁雁的故事和傳說,是古漁雁民間文化的重要傳承人。 由於生計的特殊性,古漁雁群體在我國歷代社會都處於邊緣狀態,文獻對其極少記載。古漁雁民間文學以口述史的方式記述和反映了這一古老的生計方式,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近年來,這一生計方式在我國沿海及世界各海口區域多已中斷,老一輩的古漁雁也相繼離世,古漁雁民間文學瀕臨消亡。基於此,遼河入海口二界溝尚存的古漁雁民間文學更顯珍貴,急需進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