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朝鮮族農樂舞

admin

/ 2012-12-05 14:40:17

「農樂舞」俗稱「農樂」,流傳于吉林、黑龍江、遼寧等朝鮮族聚居區。其歷史可追溯到古朝鮮時代春播秋收時的祭天儀式中的「踩地神」。「農樂舞」是一種融音樂、舞蹈、演唱為一體綜合性的民族民間藝術。創始于農業勞作,並具有古代祭祀成分的朝鮮族代表性民間傳統活動「農樂舞」,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舞蹈和默劇形式進行情節性的演出;而另一種,是在新年伊始和歡慶豐收時節,以熱烈而豐富的傳統舞蹈為內容所進行的群眾性表演活動。「農樂舞」的表演共包括十二部分。有青年男子表演的「小鼓舞」,舞童表演的「疊羅漢」,多人表演的傳統「扁鼓舞」,男女都可表演的「長鼓舞」,多人持大型花扇表演的源于古代「巫舞」的「扇舞」,假形舞蹈「鶴舞」,以及最後壓陣的男子「象帽舞」。象帽舞向來是令人矚目和興奮激動的舞蹈,男青年舞者頭部甩動長達20米彩帶的高難技巧,令人目不暇接,成為「農樂舞」最突出的標誌之一。 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 申報地區或單位: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農樂舞演出時,各個村寨都派出自己浩蕩的舞隊,參加當地的慶典。舞隊的最前方由令旗和一面寫有「農業為天下之本」的農旗為先導,隨後是一名在隊首敲打小鑼擔任總指揮的男子。在他的帶領下,手拿太平簫、喇叭及各種鼓類樂器的樂隊和各種喬裝人物組成舞隊的儀仗部分。接下來是表演小鼓舞、扁鼓舞、長鼓舞、扇舞、鶴舞、象帽舞、面具舞及默劇的演員隊伍,參加人數不限。象帽舞是農樂舞中的一種重要形式,種類繁複,舞技多樣,分「長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線象帽」、「羽象帽」、「尾巴象帽」、「火花象帽」等種類。其甩象尾的技巧包括左右甩、前後立象尾,有單甩、有雙甩、甚或三甩,有站立甩、蹲甩、跪甩、撲地甩等多種。象尾有幾尺長的,亦有幾丈長的。 象帽舞是我國朝鮮族的代表性舞蹈,應當妥善地加以保護和利用。 朝鮮族農樂舞•乞粒舞 申報地區或單位:遼寧省本溪市 流傳于遼寧省本溪市桓仁縣的朝鮮族乞粒舞有悠久的歷史,它源于祈求農業豐收的民俗活動,原是農樂舞的一種,隨著時代發展,逐漸形成融自娛性和表演性為一體的舞蹈。 乞粒舞有著相對穩定的傳統程式,但又不受傳統程式的限制,表演者可以根據現場情緒起舞,整個舞蹈具有很強的即興性。當表演者情緒高漲時,大家各顯神通,男性晃動象帽,使頂端長纓飛旋,劃出美麗的弧線;姑娘邊敲擊長鼓邊快速旋轉,以形體的動感和美感傳情達意;老年的扮演者不僅注重舞之韻味,而且注重姿態,動作變化繁多,能通過即興表演將心底的歡悅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乞粒舞參與人員多,影響廣泛,是朝鮮族農民群體舞蹈的典型代表。 乞粒舞主要在朝鮮族的重大節日或大型活動中演出,如作周(一周歲生日)、回甲(六十大壽)、回婚(結婚60周年紀念日)或婚禮、店鋪開張、建造和修繕廟宇時,村裡老人都會牽頭,組織歌舞表演。乞粒舞多通過家族傳承。 乞粒農樂舞,同用於祈神的「踩地神」農樂舞和用於自娛的農樂舞相比較,最為突出的特點是它具有鮮明的表演性,是供人觀賞的農樂舞形態。其舞蹈形態複雜,動作洗練,技藝高超,因此在朝鮮族舞蹈中享有獨特地位。但是,這種古老藝術由於受到現代文明的猛烈衝擊和老藝人相繼離世的影響,正面臨著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和保護。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