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東北大鼓

admin

/ 2012-12-05 14:44:08

東北大鼓是主要流行於我國東北即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因一度盛行于瀋陽,而瀋陽于清末曾設奉天府,故曾有「奉天大鼓」之稱。民國十八年奉天省改稱遼寧省後,又曾稱作「遼寧大鼓」。東北大鼓約形成于清代中期,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說唱,並在腿上綁縛「節子板」擊節,也叫「弦子書」。後發展成一人自擊書鼓和簡板演,另有人操大三弦等專司伴奏,說唱表演採用東北方音。 東北大鼓早期主要在鄉村流行,民間俗稱「屯大鼓」。演唱的曲調是當地人們熟悉的土腔土調,唱詞也不甚講究。許多藝人在演出中甚至當眾翻看唱本,照本宣科地演出,俗稱「把垛說書」。演出的節目以中篇為主,有《回杯記》、《瓦崗寨》、《彩雲球》、《四馬投唐》、《白玉樓》等。19世紀末東北大鼓進入城市,主要演唱短段節目,唱詞也移植了一些子弟書詞。知名藝人有車德寶、門振邦、王德生、張萬勝等。20世紀初期,大批女藝人進入東北大鼓表演行列,男藝人退而伴奏。當時知名的女藝人有劉問霞、金蝴蝶、尹蓮福、侯蓮桂等,其中劉問霞曾獲得過「奉天大鼓鼓王」的稱號。號稱「書場姊妹花」的朱璽珍和朱士喜姐妹挑梁的「朱家班」曾于20世紀30年代到天津演出,朱璽珍在那裡被譽為「遼寧大鼓皇后」;由傅淩閣及其4個女兒傅鳳雲、傅翠雲、傅桂雲和傅慧雲挑梁的「傅家班」,則將東北大鼓帶到了北京。 在長期的傳播過程中,東北大鼓形成了不同的藝術流派,如20世紀中期出現的「奉調」、「東城調」、「江北派」、「南城調」和「西城調」等,各派都擁有自己的傳統節目。「奉調」以瀋陽為活動中心,唱腔徐緩,長於抒情,多演出《露淚緣》、《憶真妃》等移植子弟書詞的短段節目,代表性藝人有霍樹棠等;「東城調」以吉林為活動中心,以演唱《三國演義》和《紅樓夢》題材的節目為主,代表性藝人有任占奎等;「江北派」以哈爾濱松花江以北地區為活動中心,代表性藝人有劉桐璽等;「南城調」以遼寧營口為活動中心,代表性藝人有徐香九等;「江北派」和「南城調」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表演的節目多說唱《呼家將》和《薛家將》等長篇大書;「西城調」以錦州為活動中心,擅長表演《羅成叫關》等悲壯故事,代表性藝人有陳清遠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東北大鼓創作表演反映現實生活的新節目較多,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重要的新節目有《烈火金鋼》、《紅岩》、《節振國》等長篇大書和《楊靖宇大擺口袋陣》、《白求恩》、《漁夫恨》、《毛主席來到十三陵》、《刑場上的婚禮》等短篇唱段。 東北大鼓在流行地人民的娛樂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其曲本和音樂也影響了其他藝術,如《憶真妃》被多種鼓曲移植,唱腔曲牌【慢西城】被二人轉吸收等等。但在20世紀末期以來,東北大鼓的聽眾大批轉移,傳承和演出遇到嚴重困難,生存出現危機,在此情勢下,保護和發展東北大鼓刻不容緩。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