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滬劇

admin

/ 2012-12-05 15:13:59

滬劇是上海的代表性劇種,流行於上海、蘇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區。它起源于浦江兩岸的田頭山歌和民間俚曲,在流傳中受到彈詞及其他民間說唱的影響,演變成說唱形式的灘簧。清代道光年間,浦江一帶的灘簧發展為二人自奏自唱的「對子戲」和三人以上演員裝扮人物、另設專人伴奏的「同場戲」。1898年,已有藝人流入上海,並固定在茶樓坐唱,稱作本灘。1914年,本灘易名為申曲。1927年以後,申曲開始演出文明戲和時事劇。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稱滬劇。 滬劇音樂委婉柔和,曲調優美動聽,帶有濃郁的江南水鄉情調。其唱腔音樂來源於田頭山歌,在長期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豐富的曲調和獨特的風格。滬劇唱腔既善於敘事,又長於抒情,其曲調主要分為板腔體和曲牌體兩大類。板腔體唱腔包括以長腔長板為主的一些板式變化體唱腔,它代表了滬劇的風格,應用廣泛,一般稱為「基本調」。在其演變形成的過程中已實現男女分腔。曲牌體唱腔多數是明清俗曲、民間說唱的曲牌和江浙俚曲,也有從其他劇種吸收的曲牌及山歌、雜曲等,但在多數情況下只應景應時作插曲性質的運用。滬劇的伴奏樂器以竹筒二胡為主,輔以琵琶、揚琴、三弦、笛、簫等。後吸收了少數廣東樂器,將一些江南絲竹樂及廣東樂曲的音調融入唱腔過門。 不同時期滬劇的腳色行當各有不同。對子戲時期一生一旦居多,同場戲時期有了生行、醜行的分別。生行包括小生、老生,小生又分正場小生、風流小生。旦行又名包頭,分正場包頭、娘娘包頭、花包頭、老包頭、邋遢包頭等。當時由於班社人手少,演員往往需要串扮。隨著滬劇表演向文明戲、話劇靠攏,其腳色行當的分類日漸淡化,動作、念白均未形成行當程式,演唱也都使用真聲。滬劇演出劇碼豐富,既有《庵堂相會》、《楊乃武和小白菜》、《珍珠塔》、《孟麗君》、《雙珠鳳》等傳統劇碼,又有《秋海棠》、《家》、《雷雨》、《羅漢錢》等新編的現代題材劇碼。 滬劇是上海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從不同側面反映了近現代中國大都市的風貌,在成長過程中顯示出很強的生機和活力。近年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滬劇藝術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生存危機,演出市場日益萎縮,觀眾減少,滬劇從業人員收入偏低,出現人才流失和斷層現象,江南地區原有的數十個滬劇演出團體現在僅剩3個,以有力措施搶救和保護滬劇藝術已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