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鑼鼓書

admin

/ 2012-12-05 15:14:52

鑼鼓書舊稱「太保書」,「太保」系由上海郊縣農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動「太卜」衍化而成。因演出時由演員自擊鑼鼓演唱故事,民間亦稱之為「堂鑼書」、「神鼓書」。新中國成立後,合其名稱為「鑼鼓書」。鑼鼓書的起源與形成期尚無確考,形成地點在上海市郊,清末民初已廣泛流行於滬郊東、西鄉,並傳佈到浙江嘉興平湖一帶。 「太卜」儀式類似道教的道場,其目的是為生者驅瘟逐疫。儀式以說唱形式表現,有道白、吟唱、獨唱、對唱等。內容系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與宗教儀式無關,僅用以樂神娛民。久而久之,這種形式逐漸從宗教儀式中脫胎而出,發展為單獨的民間說唱形式。 鑼鼓書的基本演出形式是演員自擊鑼鼓,唱表說書。早期都是單人坐演,20世紀50年代末逐漸改為雙人或多人站立說唱乃至表演唱,伴奏樂器亦逐漸增加,配有琵琶、揚琴等絲弦小樂隊,而常用的主要演出形式為單人說唱配樂隊。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鑼鼓書音樂有川沙、南匯一帶的「東鄉」和松江、金山一帶的「西鄉」之分,曲調有【金平調】、【調】等。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的太保書頗為繁盛。南匯城廂出現了專說太保書等的茶園「魯班閣」。下沙一帶因藝人代代相傳,成為薈萃太保書藝人的「太保窩」。外號黑皮的藝人徐連奎把太保書一直唱入上海市區城隍廟。抗日戰爭時期,太保書正式進入市區,當時較有影響的演員有胡善言、王俊發等。 1949年以後,僅有少數滬書藝人兼唱太保書。1957年,上海市文化局挖掘民間曲藝,藝人胡善言創作了現代中篇節目《打鹽局》,南匯縣文化館又推陳出新,編演了第一部以「鑼鼓書」為曲種名的現代短篇節目《蘆花蕩裡稻穀香》。從此,太保書改名為鑼鼓書,以革新面目漸漸復蘇于業餘曲藝舞臺。 鑼鼓書演出多以長篇和中篇的傳統書目為主,1949年以後的業餘演出則以現代題材的短篇和開篇為主。傳統書目有「小書」(即重唱的文書)與「大書」(即重說的武書)之別,但以「小書」居多,如《網船過渡》、《九更天》、《高橋八美圖》、《雙珠球》、《玉蜻蜓》、《珍珠塔》、《白蛇傳》、《文武香球》等;「大書」則有《英烈傳》、《羅通掃北》、《呼家將》、《後興唐》、《七劍十三俠》等。《王婆罵雞》、《蘆花蕩裡稻穀香》等短篇節目,《打鹽局》、《林沖夜奔》等中篇節目及《十二月野花名》、《螳螂做親》等開篇節目都有一定的代表性。鑼鼓書的內容多取材于民間傳說、演義小說和家庭倫理與歷史故事,具有濃厚的鄉土風味與地方特點。 由於時代的變遷,鑼鼓書演出萎縮,老藝人相繼謝世,現今能表演的藝人銳減至5人,整個鑼鼓書已到了難以生存的地步,急需加以扶持和保護。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