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揚劇

admin

/ 2012-12-05 17:21:33

揚劇原名維揚戲,俗稱揚州戲,流行於江蘇省的揚州、鎮江地區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區及南京、上海一帶。它以揚州民間歌舞小戲花鼓戲和蘇北民間酬神賽會時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戲為基礎,吸收揚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調而最終成型。1911年,蘇北香火戲由揚州進入上海,改稱「維揚大班」。1920年,揚州花鼓戲進入上海,改稱「維揚文戲」。20世紀30年代初,兩種戲合併形成維揚戲,後簡稱揚劇。 揚劇音樂屬於曲牌體,主要由花鼓戲音樂、香火戲音樂和揚州清曲、小唱三部分組成。花鼓戲音樂包括種大麥調、磨豆腐調、深親調、跌懷調等曲調,風格健康淳樸、生動活潑;香火戲音樂包括上字句、十字句、快板、船調、漁調等曲調,高亢粗獷,鄉土氣息濃郁;揚州清曲和揚州小唱包括滿江紅、疊落、侉侉調、梳粧檯、剪剪花等曲調,行腔優美,典雅細膩,娓娓動聽。揚劇伴奏有文、武場之別,文場有主胡、正弓、琵琶、三弦、揚琴、笛、嗩呐等樂器,武場有板鼓、大鑼、小鑼、鐃鈸、堂鼓等打擊樂器。揚劇的伴奏輕俏流麗,既規範而又靈活,色彩鮮明,個性獨特,在一般劇種中較為少見。 揚劇的腳色行當雖有生、旦、淨、醜之分,但區別並不嚴格,演員戲路較寬,在唱腔上也只分男腔、女腔。各行當的表演多從昆劇、京劇借鑒吸收而來,但始終保持著花鼓戲樸素、活潑的特點,生活氣息濃重。揚劇一向重視醜行和旦行的表演,一醜一旦的傳統劇碼很多,由此形成了揚劇特有的喜劇風格。揚劇的傳統劇碼有四百多種,其中影響較大的有《玉蜻蜓》、《珍珠塔》、《審土地》、《繡符緣》、《王昭君》、《鬧燈記》、《三戲白牡丹》、《命婦宴》、《樵夫與畫女》、《鴻雁傳書》、《百歲掛帥》等。 揚劇有較高的觀賞性和審美性,思想內涵豐富,能傳達出特定地域的文化觀念和審美風尚,具有歷史文化的認知和研究價值,是中國戲劇文化寶庫中的珍貴財富。近十多年來,由於受到現代社會多元文化的衝擊,人們的審美觀念發生改變,揚劇觀眾減少,劇團生存艱難,整個劇種已處於瀕危狀態,急需採取搶救、保護措施。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