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12-05 17:26:20
緙絲是蘇州的一種古老絲織技藝,主要存在於蘇州及其周邊地區。緙絲織造技藝主要是使用古老的木機及若干竹制的梭子和撥子,經過「通經斷緯」,將五彩的蠶絲線緙織成一幅色彩豐富、色階齊備的織物。這種織物具有圖案花紋不分正反面的特色。在圖案輪廓、色階變換等處,織物表面像用小刀劃刻過一樣,呈現出小空或斷痕,「承空觀之,如雕鏤之象」,因此得名「緙 (刻) 絲」。 南宋蘇州緙絲業已有輝煌成就。自明代始, 緙絲技藝在蘇州市區及周邊的蠡口、陸慕、黃橋、光福、東渚等地廣為流傳,成為該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現形式之一。明代蘇州緙絲織造技藝更為精湛,以御用緙絲龍袍及緙絲書畫中的開相織品著稱。到了清代,出現了緙、繪結合的新技藝。 20世紀 60 年代,以複製南宋緙絲名作為起點,藝人們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已告瀕危的緙絲織造技藝。至20世紀70至80年代,蘇州先後成立了五家緙絲廠,緙絲織造技藝得到空前發展。《雙蝶•牡丹•山茶》和《壽星圖》這兩件雙面全異的緙絲作品在傳統緙絲基礎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備受矚目,被當作國寶級珍品收藏。 緙絲作為最早用於藝術欣賞的絲織物,素以製作精良、古樸典雅、豔中帶秀的藝術特點著稱,被譽為「織中之聖」。同時由於經得起摸、擦、揉、搓、洗,它又獲得「千年不壞藝術織品」之譽稱。緙絲作品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歷代緙絲精品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資訊,緙絲技藝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特色,具有相應的文化與科學價值。 在現代化衝擊下,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因生產週期長、成本高、價格貴而瀕臨消亡,目前從事這一行業的多為中老年,其發展前景令人憂慮,有必要制定規劃加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