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小熱昏

admin

/ 2012-12-05 18:07:09

小熱昏是廣泛流行於江浙滬一帶的曲藝諧謔形式,又名「小鑼書」,俗稱「賣梨膏糖的」。它源于清末杭州街頭的「說朝報」。「朝報」是當時杭州的地方小報,因印刷品質較差,賣報人為了招徠顧客,就一面敲小鑼,一面念出報上的主要新聞,稱為「說朝報」。稍後,藝人把說朝報改為「說新聞、唱朝報」,自編自演。由於形式滑稽幽默,內容風趣,唱詞通俗易懂,唱腔又是百姓熟悉的民歌和小調,故深得人們喜愛。 1905年,杜寶林把說唱朝報的形式運用到賣梨膏糖上,一改過去賣糖藝人那種單純唱支小曲或說點小笑話的謀生方式,把說唱的內容由新聞朝報和生活趣事變為有簡單故事情節、有人物性格和矛盾衝突的節目。因大多數節目表達了對現實生活的不滿,經常招致官差驅趕,為逃避追究,故將這種形式取名為「小熱昏」,意思是演員自己發昏說的胡話。表演形式定型為一人自敲小鑼說唱,以唱為主,以說為輔。 民國初期,杭州蓋世界遊樂場成立,杜寶林應邀前往演出。為了豐富演出節目和表演技巧,他把杭州隔壁戲中的《蕭山人拜門神》等節目移植過來,還吸收了隔壁戲中「學鄉談」(學說各地方言)和「吟叫」(模仿聲響、效學百禽鳴叫)的表演技巧,又把自己的說唱形式稱為「醒世談笑」,但杭州人仍稱其為小熱昏。 小熱昏不但自身深得觀眾喜愛,而且影響了姊妹藝術的形成與發展。1927年,杜寶林的學生江笑笑、鮑樂樂進入上海,演出《水果笑話》等小熱昏節目,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此後,許多小熱昏中的「賣口」節目逐漸被移植或改編成獨腳戲節目,如《清和橋》等。其後在上海滑稽即獨腳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滑稽戲也移植改編了《火燒豆腐店》等小熱昏節目。 後來,有人根據小熱昏表演時敲擊小鑼伴奏的特點,稱之為「小鑼書」。至今已有六代傳人,雖然還活躍在舞臺上,但大都年事已高,急需培養接班人,而且大量傳統曲目也需要記錄和整理,搶救、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