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花鼓燈

admin

/ 2012-12-05 18:20:40

花鼓燈是漢民族中集舞蹈、燈歌和鑼鼓音樂、情節性的雙(三)人舞和情緒性集體舞完美結合于一體的民間舞種。據史料證明,花鼓燈最遲源于宋代。經過元、明、清、民國時期的發展,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陽等為中心,輻射淮河中游河南、安徽、山東、江蘇四省二十多個縣、市的播布區。 花鼓燈多在農村秋收完畢到來年春耕以前演出,尤以廟會、春會為最盛。花鼓燈男角稱「鼓架子」,女角稱「蘭花」(或「拉花」);演出多在廣場舉行;一般包括舞蹈、歌唱、後場小戲、鑼鼓演奏四部分,主體是舞蹈;舞蹈中又包括「大花場」(或「大場」)、「小花場」(或「小場」)、「盤鼓」等部分;「大場」是一種集體的情緒舞,由數人到十多人表演;「小場」是雙人舞或三人舞,主要表現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玩樂嬉戲的情景,包括基本程式表演和即興發揮表演,有簡單的情節和人物性格舞,如《搶手巾》、《搶板凳》等,是花鼓燈舞蹈的核心部分;「盤鼓」則是舞蹈、武術、技巧表演相結合又具有造型藝術特徵的表演形式。後場小戲是一種歌舞結合的小歌舞劇,有《四老爺坐獨杆轎》、《推小車》、《小貨郎》等。現花鼓燈的表演風格主要分為三個流派:潁上地區,節奏較慢,舞蹈結構嚴謹,風格古老質樸;鳳臺地區著重人物情感刻畫,動作細膩優美;懷遠地區動作輕捷矯健,瀟灑倜儻。 花鼓燈•蚌埠花鼓燈 申報地區或單位:安徽省蚌埠市 蚌埠花鼓燈集合舞蹈、燈歌和鑼鼓音樂,將情節性的雙(三)人舞和情緒性的集體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形成比較系統完整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這是漢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也是淮河文化在舞蹈方面的集中體現。花鼓燈融技藝性、表演性和藝人職業化于一身,具有很強的民俗性和群眾自娛性。千百年來,花鼓燈的音樂、舞姿和韻律較為完整地保存了淮河人民生活、勞動、情趣、性格、風俗、風情的記憶,承載了不同時期淮河流域的歷史和社會經濟文化,存儲了淮河人獨特的文化觀念、審美情趣、民風民俗變化的記憶,並以活態的形式傳承至今。 蚌埠花鼓燈包含四百多個語彙、五十多種基本步伐,舞蹈動作超常度高,時間差大,瞬間舞姿複雜多變,這些構成了花鼓燈豐富系統的舞蹈語言體系,使花鼓燈成為用肢體語言表達複雜情節的優秀民間舞蹈形式之一。舞蹈是花鼓燈的主要構成部分,舞蹈中包括「大花場」、「小花場」和「盤鼓」等。「大花場」是集體表演的情緒舞,「小花場」是鼓架子和蘭花的雙人或三人即興表演的抒情舞,是花鼓燈舞蹈的核心部分。「盤鼓」則是舞蹈、武術、技巧相結合的表演形式,它同時具有造型藝術的特徵。花鼓燈的舞姿和動作很講究放與收、動與靜的巧妙結合,動作的節奏性強,且富有變化。蚌埠地區出現了馮國佩、常春利、鄭九如、石經禮、楊再先等一批花鼓燈名家,還產生了《游春》、《搶扇子》等一批有影響的節目,形成了「千班鑼鼓百班燈」的鼎盛局面。 但由於多種原因,目前原生形態的蚌埠花鼓燈已瀕臨消亡。最具影響力的民間藝人年事已高,民間傳承的機制有待重新建立,因此急需有效保護。 花鼓燈•鳳台花鼓燈 申報地區或單位:安徽省鳳台縣 鳳台花鼓燈流行於淮河流域,主要分佈在鳳台及周邊地區。 鳳台花鼓燈的形成和發展有著良好的自然條件及人文環境。鳳台古稱州來,又名下蔡,位於淮河中游,交通發達,物產豐富,民風淳樸。鳳台花鼓燈歷史悠久,其發展歷程可劃分為四個階段:一是從萌芽到成熟階段。鳳台花鼓燈起源于宋、元時期,至清代中葉已初具規模,趨於成熟,深受人民喜愛,成為流傳甚廣的民間藝術;二是清末民初階段。花鼓燈在鳳台基本形成自己的流派特色,為解放後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三是新中國成立後的階段,花鼓燈登上了高雅藝術的殿堂,被譽為漢民族舞蹈的典型代表;四是党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階段,花鼓燈藝術受到重視,重獲新生。 鳳台花鼓燈的產生是中國民間歌舞藝術史上重要的一頁,是淮河文化在舞蹈方面的集中體現。鳳台花鼓燈有四百多種語彙、五十多種基本步伐,講究男女角色配合,著意感情描繪,動作細膩,扇花變化多樣。花鼓燈舞蹈動作內涵豐富,其中典型動作「三掉彎」(三道彎)強調腰部的扭動,是東方舞蹈的重要特徵「S」型在花鼓燈中的充分體現。 花鼓燈藝術是淮河流域一些藝術品種的根脈。淮劇、淮北花鼓戲、泗州戲、鳳陽花鼓等都是由花鼓燈衍生而來的。鳳台花鼓燈影響和豐富了淮河以北的民間舞蹈和民間藝術。目前原生態的鳳台花鼓燈已瀕臨消亡,急需有效保護和全力搶救。 花鼓燈•潁上花鼓燈 申報地區或單位:安徽省潁上縣 潁上花鼓燈是由勞動人民創造且世代相傳的藝術形式,產生于淮河流域廣大農村,主要流行於淮河沿岸的潁上等二十多個縣、市地區。 潁上花鼓燈的主要內容是表達人民期盼政通人和、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夀年豐的良好願望,展現淮河兒女的禮義風情、勤勞勇敢,表現青年男女純真、樸實的愛情,體現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執著與嚮往。 潁上花鼓燈除在題材、形式、音樂、舞蹈等方面與淮南、蚌埠兩地區的花鼓燈有相似之處外,亦有自身的特點。它舞蹈動感特強,節奏緊促有力,動作韻味十足,速度快捷敏銳,架勢變換頻繁,表演場面熾熱歡騰,演員情緒歡快激昂,唱腔粗獷高亢,整個演出氣氛堂皇富麗,地方特色濃郁。 潁上花鼓燈表演者由數名鼓橛子、臘花對偶組成,通常由領首的第一個鼓橛子(叫杈傘把)領舞出場,主要有大花場(跑大場)和小花場(跑小場)等段落。 潁上花鼓燈大多即興演唱,多用鑼鼓敲擊(常用鼓、鑼、鑔、小鑼等四件),鑼鼓經無譜,常用鳳凰三點頭、長流水、小五番、十八番、大刹點、小刹點等,大多即興變奏,隨舞蹈變化而變化。音樂多採用民族五聲音階,常用宮和羽、征混合調式。 潁上花鼓燈有《搶板凳》、《搶手絹》、《游春》等一批有人物有情節的傳統舞蹈節目和一些有代表性的民間藝人。 潁上花鼓燈藝術熱情、奔放、優美、細膩,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民間歌舞的特點。近年來多次應邀參加國際藝術交流活動,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