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青陽腔

admin

/ 2012-12-05 18:23:04

青陽腔形成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因青陽屬池州府,故又稱池州調或徽池雅調。目前主要存在於安徽省青陽縣及江西省湖口縣等少部分地區。明代嘉靖年間,弋陽腔流入青陽地區,與當地方言及民歌小曲相結合,形成青陽腔。這一新起的聲腔突破曲牌聯套體的音樂結構,發展了「滾調」,創造了腔、滾結合的歌唱形式,將我國戲曲聲腔的演進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青陽腔的劇碼上起元明南戲,下到後世的各種文人傳奇,數量眾多,曆史上曾出現過《詞林一枝》、《摘錦奇音》、《玉谷新簧》、《徽池雅調》等一批青陽腔劇碼刊本,現在能收集到的青陽腔大小劇碼有94個。青陽腔演唱時一般只用大鼓、大鐃、大鑼等伴奏而不用管弦,獨唱與幫腔結合,一唱眾和,同時在演唱中運用「滾調」的方法,在唱腔中加入「滾白」和「滾唱」,形成長於敘事的特點。其唱腔靈活多樣,語言通俗易懂,極大地提高了戲曲聲腔的可塑性和表現力。青陽腔繼承古南戲的腳色體制,有生、旦、淨、末、醜、外、貼7個行當,後來又增加了小、夫兩個腳色。其表演講究「文戲武唱」,娛樂性、趣味性強,火爆熱鬧,常穿插表演竄刀門、盤吊杆、翻高臺、跳火圈等技藝。青陽腔中還有各種紙質面具,在舞美上極具特色。 青陽腔從皖南流布到閩、湘、川、豫、晉、魯等地,成為「天下時尚」,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徽劇、贛劇、川劇、黃梅戲等劇種的形成與發展,在我國戲曲史上佔有顯赫的地位。然而,由於戰爭、瘟疫和外來文化衝擊等多種原因,青陽腔日漸式微,基本上已從舞臺上消失,瀕於滅絕,急需搶救、保護和傳承。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