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徽州三雕

admin

/ 2012-12-05 18:27:26

古代徽州轄地包括今天的安徽省黃山市和江西省婺源縣。「徽州三雕」是古代徽州地區流傳的木雕、磚雕和石雕三種工藝的統稱,它們均為古代徽州地區明清建築的裝飾性雕刻,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徽州古建築以民居、官宅、宗祠、廟宇、廊橋、牌坊為主,無論建築部件還是家居設備都具有很強的地域風格,十分注重雕刻裝飾。一般多在房子的月梁、額枋、斗拱、雀替、梁駝(俗稱元寶)、平盤頭、榫飾、鉤掛、隔扇門窗格心、裙板、絛環板、蓮花門、窗格、窗欄板、欄杆、軒頂、樓沿護板、掛絡等部位以木雕進行裝飾,而房內陳設的傢俱如床、榻、椅、櫃、桌、梳妝架、案幾等的上面也都有精美的木雕。磚雕主要裝飾于民居的門樓、門罩等部位;石雕則主要用作祠堂的石欄板,民居門牆的礎石、漏窗及石牌坊的裝飾。「徽州三雕」與建築整體配合得極為嚴密穩妥,其佈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內涵之深,令人歎為觀止。無論是木雕、磚雕還是石雕,都將浮雕、透雕、圓雕、線刻等多種技法並用,從中可看出漢唐以來我國建築裝飾雕刻藝術的傳承脈絡,同時也反映出徽州文化中其他藝術門類如新安畫派、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州硯雕、墨模雕刻等藝術樣式對徽州建築裝飾雕刻風格的影響。 「徽州三雕」的製作程式因材料、工具和技法的不同而有差異。如磚雕的製作套裝程式括修磚、放樣、打坯、出細、打磨、修補等,傳統工具主要有木炭棒、鑿、磚刨、撬、木槌、磨石、砂布、弓鋸、棕刷、牽鑽等;木雕的製作套裝程式括取料、放樣、打粗坯、打中坯、打細坯、打磨、揩油上漆等環節,傳統工具主要有小斧頭、硬木錘、鑿、雕刀、鋼絲鋸、磨石、砂布等;石雕的製作套裝程式括石料加工、起稿、打荒、打糙、掏挖空當、打細等環節,傳統工具主要有鏨子、楔、扁鏨、刻刀、錘、斧、剁斧、哈子、剁子、磨頭等。 「徽州三雕」的傳統制作技藝歷來在民間建築與雕刻行業中廣為流傳,1979年以後,一批古建園林施工企業相繼成立,一些「三雕」老藝人被重新組織起來,並開始帶徒授藝。但由於建築材料、工具的變化及建築成本核算等原因,費時、費工、費料且刀法掌握困難的傳統雕刻技藝逐漸被人們排斥在應用範圍之外,許多技藝已經失傳。 婺源三雕是指江西省婺源縣境內明清古建築中的磚雕、石雕和木雕,它屬於徽派建築藝術的支系,製品多用作民居、官宅、宗祠、廟宇、廊橋和牌坊等建築上的裝飾部件。其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明清時期徽商興起,「婺源三雕」依託徽派建築達于鼎盛,相關技藝主要分佈在江灣鎮、思口鎮、龍山鄉、沱川鄉、浙源鄉、清華鎮、段莘鄉、鎮頭鎮等部分鄉鎮村落。 明萬曆二十四年,戶部侍郎、工部尚書余懋學興建于婺源縣沱川理坑的「尚書第」建築上的裝飾可視為「婺源三雕」最初的實例,其後,明代吏部尚書余懋衡也于天啟六年在理坑興建「上官卿第」。清順治十六年余維樞興建「司馬第」,標誌著「婺源三雕」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清康熙二十年婺源縣北部古坦鄉黃村建成「百柱宗祠」,清乾隆元年婺源縣思溪、延村建「商宅群」,這些建築的裝飾物呈現了「婺源三雕」極盛時的氣象。 「婺源三雕」雖附屬於徽派建築,但它冶美學、力學、數學、歷史學、生態學于一爐,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極高的藝術價值。「婺源三雕」取材十分嚴格,磚一定要用本地產的水磨青磚,石則須用安徽的「黔縣黑」或浙江的青田石、淳安的茶青石,大木雕一定要用百年以上的楓、樟、柏、櫧等,細木雕則用紋理細密的楠、棗、楊、桃等。各種刀法是「婺源三雕」的關鍵所在,其特點在於不拘一法,混合並用,使作品達到空靈剔透的效果,故而圓雕、浮雕、淺雕、深雕和透雕極為常見。從別號「雕三雕」的劉三元始,「婺源三雕」的技藝自成譜系,但目前與「徽州三雕」一樣面臨著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扶持。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