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12-06 13:25:38
十番音樂又稱「十班」、「五對」等,因用絲、竹、革、木、金製作的十件樂器演奏而得名。客家十番音樂是歷代客家民間藝人傳承的民間器樂曲,其樂曲標題多描繪大自然及客家人生活習俗情趣,如《碧水山涯》、《湖光柳色》、《好花圓月》、《梅蘭菊竹》、《鶯歌燕舞》等。此外,客家十番音樂還吸收了歷代戲曲劇種中的曲段、唱段和曲藝作品等。 閩西客家十番樂隊無論樂手的人數還是使用的樂器都沒有嚴格的規定,一支十番樂隊一般少則五到七人,多則十到幾十人不等。 客家十番音樂最基本的樂器有曲笛、蘆管、琵琶、三弦、二胡、小胖壺、大胖壺、夾板等,笛子為其領奏樂器。客家十番音樂的演奏形式分坐奏和行奏兩種,掌板者為指揮。笛子引路(主導),文場和武場間隔進行。 目前閩西客家十番音樂處於後繼乏人的境地,急需搶救和保護。 十番音樂·茶亭十番音樂 申報地區或單位:福建省福州市 茶亭十番音樂發源于福州市台江區的茶亭街。據清乾隆年間鄭洛英《恥虛齋詩抄》中的《榕城之夕竹枝詞》記述:「閩山廟裡夜入繁,閩山廟外月當門。檳榔牙齒生煙袋,子弟場中較十番。」由此可見,當時十番音樂在福州民間受歡迎的狀況。很早以前,福州民間盛行舞龍燈。後來為龍舞伴奏的打擊樂逐漸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藝術形式,它使用的樂器有狼杖、大小鑼、大小鈸等五種。人們為了避免五件樂器組合的單調性,在其中加進管弦樂器笛子、逗管、椰胡等,同時還加進了清鼓和雲鑼。為求得音量上的平衡,每種管弦樂器皆配以雙數,形成雙笛、雙管、雙胡,共約十種,樂隊即由此基本成型。 茶亭十番音樂的代表曲目有《秦樓月》、《水底天》、《蓮花冊》、《雁來雲》、《石榴花》等。 茶亭十番音樂不僅流行於福州市內,也流行於福州周邊農村及福州下屬的五區六縣,還流傳到甯德、建陽、南平、古田、福安、柘榮、霞蒲等地。 茶亭十番音樂的演奏形式分為坐奏和行奏兩種,其演奏位置的排列十分講究。茶亭十番音樂主要用於迎神賽會和百姓婚喪嫁娶及家宴等民俗活動中。曲牌大多表現人與自然、社會的關係,或體現一定的意境,或描述古老的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