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永安大腔戲

admin

/ 2012-12-06 13:31:27

永安大腔戲形成于明代中期,是弋陽腔的一個流派,因是「大鑼大鼓唱大戲,大嗓子唱高腔」,故稱大腔戲。明景泰年間,福建省永安市青水佘族鄉豐田村熊氏家族年年派人到江西石城祭祖,並向當地藝人學習弋陽腔,而後結合本地的山歌、小調及道士音樂,創立了大腔戲班。隨著熊姓家族部分成員向周邊地區的遷徙,大腔戲傳播到了大田、尤溪、沙縣等地。 永安大腔戲的傳統劇碼有一百多個,常演的有《白兔記》、《金印記》、《中三元》、《葵花記》、《取盔甲》、《黃飛虎》、《破慶陽》、《三代榮》、《合刀記》、《白羅衫》、《月臺夢》、《賣水記》等。大腔戲的聲腔字多腔少,粗獷高亢,樸素平直。演員發聲以大嗓為主,大小嗓結合,演出中後臺不斷幫腔,保留著弋陽腔「一人啟齒,眾人幫腔」的特點。大腔戲的腳色行當分「四門九行頭」,「四門」為生、旦、淨、醜,「九行頭」即正生、小生、副生、正旦、小旦、夫旦、大花、二花、三花,此外還有老旦和貼旦。大腔戲戲班一般由15人組成,伴奏樂器也只有鑼、鼓、鈸、嗩呐和板幾種。演出時舞臺上僅陳設一桌二椅,演員戲服較為簡單,或乾脆不穿戲服,只用紅、黑、白三色化裝,而後掛上別具一格的「須套」,走到桌前表演。司鼓坐在椅上打鼓,並自始至終不停地幹唱,與演員配戲。 豐田村的大腔戲平時除自娛自樂外,還常在村裡的迎神賽會、祭祖和節慶活動中演出。清代咸豐以後,由於小腔戲在閩西北地方流行,大腔戲開始走向衰落。到了20世紀20年代,不少大腔戲班先後解體,留存下來的戲班活動範圍逐漸縮小。豐田村地處高山密林之間,交通閉塞,故大腔戲這一明代形成的古老劇種得以保存至今,五百多年來未曾中斷。大腔戲的表演動作、舞臺調度、舞美形式等都屬於明代戲劇的珍貴遺存,是中國戲曲史、文化史、社會生活史研究的第一手重要材料。如今豐田村大腔戲劇團成員不足20人,演出範圍僅限於本村和本鄉。近年來,隨著文化生活的不斷豐富,豐田當地群眾對大腔戲的興趣逐年遞減,大腔戲的業餘演出活動越來越少,藝人的年齡也趨於老化,而山區生活的貧困又使急於改變經濟狀況的年輕一代無暇去學習繼承這一古老劇種。演出市場的萎縮和後繼乏人的窘境使得永安大腔戲處於瀕危狀態,亟待搶救和保護。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