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閩劇

admin

/ 2012-12-06 13:33:32

閩劇又稱福州戲,是現存惟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閩中、閩東、閩北地區,並傳播到臺灣和東南亞各地。明代末年,弋陽腔傳入閩中,與當地的方言小調逐漸融合,形成江湖調,隨後出現了演唱江湖調的江湖班及以江湖調和歌為主要唱腔的平講班。清末,平講班和演唱昆腔、徽戲等外來聲腔的嘮嘮班及福州演唱儒林戲的儒林班合流,最終形成閩劇。辛亥革命後,閩劇進入興盛時期,湧現出眾多班社及有「閩劇梅蘭芳」之稱的鄭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馬狄藩等「四大名旦」。 閩劇的傳統劇碼有一千多種,大都取材于民間傳說、歷史演義或古代傳奇、雜劇,其中有的源于儒林班,有的源于江湖班,有的源于平講班,還有的是從徽班繼承而來,常見的代表性劇碼有《煉印》、《荔枝換絳桃》、《紫玉釵》、《女運骸》、《開封府》、《珍珠塔》、《儲問記》、《招姐做新婦》、《孟姜女》、《秦香蓮》、《杜十娘》、《梁山伯與祝英台》、《萬花蓮船》、《邱麗玉》、《秋蘭送飯》等。 閩劇的音樂唱腔由洋歌、江湖調、逗腔和小調等組成,演唱時男女均用本嗓,以高亢激越、樸實粗獷為主要特點,同時亦不乏細膩柔婉之處。閩劇演唱講求樸素自然,乾淨俐落,同時亦注意恰當運用喉腔、鼻腔、腹腔、胸腔共鳴交替的變化以增進效果。閩劇的曲牌大部分從弋陽腔、四平腔、徽調和昆曲衍變而來,不少唱腔仍保留著弋陽腔的特點,可以幫腔和「夾滾」。主要伴奏樂器有橫簫、嗩呐、頭管、二胡、椰胡、青鼓、戰鼓、大小鑼等。 閩劇的腳色早期只有生、旦、醜三個行當,後來吸收徽班、京班的行當體制,逐漸發展出小生、老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貼、末、雜等「十二腳色」。演員表演中重視運用手、眼、身、法、步的基本程式,力求展現優美的身段,通過外形體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閩劇居福建五大劇種之首,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在戲曲聲腔流變史和福州地方文化發展史的研究中,它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目前閩劇已在現代社會經濟大潮的衝擊下日漸走到瀕危狀態,亟待搶救、保護。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