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12-06 13:51:16
宜黃戲舊稱宜黃班、宜黃調,主要流行於江西的宜黃、南城、南豐、廣昌等縣,遠及贛東北、贛南和閩西一帶。它以明末西秦腔演變成的宜黃腔為主要唱腔,清末吸收其他亂彈的聲腔和劇碼而形成一個多種聲腔綜合的劇種。 宜黃戲的傳統劇碼約有五百余種,但絕大多數已經失傳。《清官冊》、《藥茶記》、《三官堂》、《奇雙配》、《四國齊》、《雌雄鞭》、《慶陽圖》、《雙龍會》、《上天臺》、《老君堂》、《飛龍傳》、《月明樓》、《江東橋》、《春秋配》、《龍鳳閣》、《拷打春桃》、《八仙飄海》、《賣梨招親》等皆是其代表性劇碼。宜黃戲的有些演出劇碼還保留了早期的關目和排場,顯得十分古樸。 宜黃戲的曲調主要有宜黃腔、反調、嗩呐二凡、西皮浙調、南北詞等,同時還保留西秦腔時代的吹腔,俗名「平板吹腔」。宜黃戲唱腔較為原始、平直,拖腔少而短,老生、老旦用本嗓,小生大小嗓結合而尾音常翻高八度,男女同腔同調。 宜黃戲的腳色發展到近代可以分為正生、小生、老生、副生、正旦、小旦、二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四花十二行。其表演粗獷古樸,嚴謹工穩。有些戲中表現人物騎馬,不用馬鞭代替馬身,而採用元明雜劇的方式,將馬形紮于身上,隨著鑼鼓打出的馬蹄聲應節而舞,作出跑馬的身段。這種古老的表演方式在其他劇種中早已絕跡,而惟獨在宜黃戲中保存下來了。 經專家研究,二簧實源于宜黃腔,宜黃戲由此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有了突出的地位,它的形成、發展、衰落過程已成為戲曲史的一個縮影,因此宜黃戲正是探索研究戲曲衍變規律的理想標本。已知的宜黃戲早期劇碼中專唱宜黃腔的有58種,這使得宜黃戲成為全國保留二簧腔最多的一個劇種。在當今社會,宜黃戲的生存、發展面臨著重重危機,有必要從調撥資金、加強宣傳、培養後繼力量等方面入手,使這個古老的劇種獲得一個合適的生存環境,長留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