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採茶戲

admin

/ 2012-12-06 13:52:09

贛南採茶戲發源于江西安遠縣九龍山一帶,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是以九龍茶燈為基礎,吸收贛南其民間藝術逐步形成的,主要流行於贛南、粵北和閩西,一度也傳播到廣西桂南一帶。 贛南採茶戲俗稱「燈子戲」、「茶藍戲」,是江西採茶戲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被田漢譽為「中國戲曲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它由民間歌舞發展而來,內容貼近生活,語言詼諧幽默,傳統曲牌有二百八十余首,根據其來源、風格、弦路、調式及使用情況等,可分為「茶腔」、「燈腔」、「路腔」、「雜調」四類。表演時,演員在伴奏音樂中靈巧地運用獨特的矮子步、扇子花、單長水袖及模仿動物形象的一些表演動作,載歌載舞,顯示出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客家特色。 贛南採茶戲的傳統劇碼多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戲為主,有《南山耕田》、《打豬草》、《九龍山摘茶》、《妹子》、《同年》、《釣》、《上廣東》、《賣花線》、《大勸夫》、《四姐反情》、《補皮鞋》、《補缸》等代表性劇碼。新中國成立以後,又湧現出一批優秀劇碼,其中《茶童戲主》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成戲曲片在全國放映,新編現代採茶戲《怎麼談不攏》、《風雨姐妹花》也先後被搬上銀幕。 贛南一帶是客家人的聚居區,客家先民落戶當地後以採茶為生,採茶戲作為當地家喻戶曉、人人喜愛的地方戲,已成為凝聚客家民心、團結客家鄉親的藝術紐帶,是研究客家語言、藝術及民俗文化的重要材料。目前,贛南大部分採茶劇團編、創、演及研究人員匱乏,一些贛南採茶戲全靠老藝人傳唱,會唱採茶戲的藝人越來越少,需要採取措施予以保護。 採茶戲•桂南採茶戲 申報地區或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 桂南採茶戲于清代中葉從江西贛南經粵北傳入桂南,距今約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根據其襯詞的特點,採茶戲也被稱為「籲嘟呀」。桂南採茶戲廣泛流傳于廣西東南部的玉林各縣以及欽州、梧州和南寧等市的部分縣區。 桂南採茶戲屬「三小戲」,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演,也叫「三角班」。它最初是以「十二月採茶」為主要內容的歌舞演唱,後在此基礎上增加了開荒、點茶、探茶、採茶、炒茶、賣茶等情節,形成一整套反映茶農勞動和愛情生活的歌舞。表演時通常由一人扮作茶公,兩人扮作茶娘,在歌舞中穿插一些有情節的生活小戲。桂南採茶戲中演唱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說的被稱作「採茶串古」,多為喜劇、鬧劇。另外還有一些受彩調影響而出現的劇碼,如《賣紅線》、《賣水粉》、《賣雜貨》、《斬柴得妻》、《剃頭二借妻》、《虔誠娶妻》等。後因受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避難廣西的粵班影響,桂南採茶戲中後來出現了《倒亂鴛鴦》、《高文舉》、《陳三磨鏡》等大戲,總體風格發生較大改變,已不再是早年的採茶小戲。桂南採茶戲的主要伴奏樂器為鑼、鼓、鈸、木魚、嗩呐、笛子、二胡,道具有彩帶、錢鞭、花扇和手絹等。其演唱曲牌,一是茶腔,即原套採茶曲調;二是茶插,即以「南昌小曲」、「四季蓮花」為基礎,吸取各地民間小曲而成。唱腔語言以客家話為主,地老話為輔,念白多為韻白。 桂南採茶戲載歌載舞,活潑熱烈,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它與當地群眾的文化生活、審美情趣密不可分,其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得到舉世一致的認可。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