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12-06 13:53:30
在全國首批 24座歷史文化名城中,景德鎮是惟一憑藉自己的特產名列其中的。考古發掘表明,景德鎮自五代開始生產瓷器,宋、元兩代迅速發展,至明、清時在珠山設禦廠,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中重要的成型工序在宋代已初步建立。瓷業內部分工日益細化,普遍採用拉坯、印坯、利坯、修足、蘸釉、蕩釉等技藝製作瓷坯,再採用匣缽仰燒、墊缽覆燒、支圈覆燒等技法進行裝燒。到元代,又發明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法」及青花釉下彩繪技術。明、清兩代,景德鎮制瓷業進一步發展,「共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制瓷手工技藝體系基本完善,採礦、淘洗、制不、練泥、陳腐、拉坯、利坯、畫坯、施釉、燒窯、畫紅、燒爐、選瓷、包裝等工序環環緊扣,專業化程度日益提高,各方面都有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景德鎮手工制瓷業至此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 景德鎮瓷業習俗是景德鎮制瓷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德鎮在宋代出現「村村窯火,戶戶陶埏」的景觀,瓷業習俗已具雛形。明、清以後,珠山禦廠的設立和海外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刺激了景德鎮制瓷業的蓬勃發展,致使幾乎所有散落在鄉村的小窯作坊都集中到城區,形成眾多的手工業工廠,吸納了大量從業人員,「窯戶與鋪戶當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 景德鎮由此成為「五方雜處」、有「十八省碼頭」之稱的陶瓷大都會,為瓷業習俗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民國時期,景德鎮瓷業習俗的突出表現是客籍瓷商隊伍的不斷壯大及瓷行、瓷莊和瓷號的大量湧現。各商幫都有自己的瓷行、瓷莊或瓷號,他們加強了景德鎮與外地的聯繫,也操縱了景德鎮瓷器的運銷。隨之而來的各地風俗習慣給景德鎮瓷業習俗增添了新的內涵。 建國以後,隨著政治、經濟的變革和瓷業機械化生產的不斷發展,景德鎮瓷業習俗開始淡化,現已瀕臨消亡。景德鎮傳統的制瓷手工藝雖然得到部分保留與發展,但其中的一大部分仍在不斷地流失和消亡,亟待搶救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