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柳琴戲

admin

/ 2012-12-06 14:00:35

柳琴戲俗稱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後腔等名稱,1953年正式定名為柳琴戲。它形成于清代中葉以後,主要分佈在江蘇、山東、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區。柳琴戲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以魯南民間小調為基礎,受當地柳子戲的影響發展起來的;一說是由江蘇海州傳播而來。 柳琴戲傳統劇碼非常豐富,共有本戲、折子戲180個,連臺本戲41個,代表性劇碼包括《四平山》、《八盤山》、《鮮花記》、《魚籃記》、《斷雙釘》、《小鼇山》、《雁門關》、《白羅衫》、《喝面葉》、《小書房》等。柳琴戲的唱腔以徵調式與宮調式為主,徵調式溫和纏綿,宮調式明快剛勁。在柳琴戲演唱中,這種同主音調式轉換的手法無處不在,這在中國戲曲演唱中顯得異常獨特。柳琴戲的唱腔曲調包括起板、導板、拉腔、射腔、葉裡藏花、回龍調、四六長腔、男女拉拉腔、疊斷橋、打牙牌、千金小姐進花園調等,其板式大致可分為慢板、二行板、數板、緊板和五字緊板等。柳葉琴、笛子、墜琴、二胡、板胡、嗩呐、笙及板鼓、大鑼等是柳琴戲主要的伴奏樂器。 柳琴戲的腳色有自己特殊的名稱,在小頭、二頭、二腳梁子、老頭、老拐、大生、勾腳、毛腿子、奸白臉等行當中,小頭即閨門旦,二頭即青衣,二腳梁子即青衣兼花旦,老頭即老旦,老拐即彩旦,大生即老生,勾腳即醜,毛腿子即花臉,奸白臉即白麵。柳琴戲的表演粗獷樸實,節奏明快,鄉土氣息濃厚,演員的身段、步法明顯帶有民間歌舞的特點。 柳琴戲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各種姊妹藝術的優點,並與流行地人民群眾的生活發生著密切聯繫,成為一種地域文化的載體。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