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茂腔

admin

/ 2012-12-06 14:01:36

茂腔是流行於濰坊、青島、日照等地的地方戲曲,最初為民間哼唱的小調,稱為「周姑調」,傳說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稱「肘子鼓」,據說是因民間藝人肘懸小鼓拍擊節奏演唱而得名。茂腔大約在清代道光年間已廣泛流傳于山東半島一帶,流傳過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形成「本肘鼓」,意指本來的肘鼓子調,也可理解為本地流行的肘鼓子調。因其上下句結尾處的「噢呵罕」三字耍腔別具特點,所以又稱「噢呵罕」或「老拐調」。1895年左右,蘇北人「老滿州」攜兒女沿臨沂向北演唱,將柳琴戲唱腔融合到「本肘鼓」中,形成了尾音翻高八度的新唱法。這種唱腔,當地群眾稱之為「打冒」或「打鳴」,取其諧音,「本肘鼓」逐步衍變成「茂肘鼓」,解放後定名茂腔。 茂腔曲調質樸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深受山東半島居民的喜愛。茂腔中女腔尤為發達,給人以悲涼哀怨之感,最能引起婦女們的共鳴,故茂腔俗稱為「拴老婆撅子戲」。茂腔有一百多個劇碼,其中代表劇碼有《東京》、《西京》、《南京》、《北京》、《羅衫記》、《五杯記》、《風箏記》、《鑰匙記》、《火龍記》、《絲蘭記》、《絨線記》、《蜜蜂記》等「四大京」、「八大記」。茂腔在本肘鼓時期只有鼓、鈸、鑼等打擊樂伴奏,茂肘鼓時期開始使用柳琴伴奏,後來受京劇、梆子等的影響,採用京胡為主奏樂器,按京劇二簧定弦,並用二胡、月琴配合,陸續增添了嗩呐、笛、笙、低胡、揚琴等民族樂器。在行當方面,茂腔起初隻分生、旦、醜,後來根據京劇行當劃分腳色,分工更加細緻齊全。 茂腔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與人民生活密不可分。但隨著市場經濟和現代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及藝術觀賞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城市中的年輕人對茂腔已比較陌生,專業演出隊伍也日漸萎縮。雖然目前茂腔在鄉村還有雄厚的群眾基礎,但發展和傳承的問題同樣嚴峻。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