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聊城雜技

admin

/ 2012-12-06 14:04:59

聊城地區是中國雜技的發源地之一。新石器時代晚期,聊城是東夷人活動的主要區域,當時東夷人的首領蚩尤據說便是一位雜技高手,古代雜技就源于角抵戲即蚩尤戲。聊城雜技現分佈于東阿、茌平、陽谷等縣及其周邊地區。 春秋戰國時期,聊城雜技馬戲得到初步發展,到漢代已經基本成熟。三國時期,雜技馬戲在聊城的東阿一帶已很盛行,成為一種以雜技為主兼有其他技藝的表演形式,東阿王曹植曾以「鬥雞東郊道,走馬長楸間」的詩句來描述這種狀況。歷史上黃河經常氾濫成災,許多農民為了生存不得不棄農學藝,東阿縣孟莊、賀莊、張大人集等村就是著名的雜技村。民國初期,僅東阿縣就有幾十個雜技馬戲班。此外,陽谷、茌平、莘縣、臨清等還有幾十個雜技團。其中有些團體曾到朝鮮、日本、新加坡演出。1955年,東阿縣正式組建馬戲團8個。1970年,成立了聊城地區雜技團。 聊城雜技歷史悠久,藝人輩出,逐漸形成了富有齊魯特色的雜技行業文化體系。聊城雜技主要包括馬戲、魔術、表演三大種別,重視腰腿頂功,突出新、難、奇、美、險,藝術風格樸實、英武、粗獷,素有齊魯英豪之稱,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目前,聊城雜技雖經著力發掘和宣導,但仍存在著衰落的趨勢。這主要是因為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原來作為謀生手段的雜技對現在的年輕人已不具吸引力,由此導致嚴重的後繼無人現象。一些頗有造詣的雜技演員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臺,有的相繼謝世,使得一些絕技面臨失傳的危險。 1993年文化部批准在聊城建立中國少兒雜技基地,並將其列入國務院蒲公英計畫。聊城市政府依託中國少兒雜技基地,建立了聊城蒲公英雜技藝術學校,培養雜技後備人才。但這仍然與科學的、立體的、全面的、原生態的保護相距甚遠,非物質遺產的搶救保護意識和工作力度亟待進一步加強。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