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12-06 14:19:05
河南曲劇亦稱「高臺曲」,是在河南曲子和踩高蹺的基礎上,于20世紀20年代前後正式發展形成的。伴奏樂器原本只有墜子,登臺表演以後逐漸增加曲胡、三弦、軟弓京胡、手板、笙及古箏、二胡、琵琶等,同時也出現了武場樂器。曲劇音調優美,唱腔曲牌很多,常用的有【馬頭】、【陽調】、【汊江】、【詩篇】、【清江】、【銀紐絲】、【滿江紅】等。根據劇情需要,一個唱調可以通過特殊的表現技巧形成具有不同情緒的唱法,如陽調有一般陽調、哭陽調、喜陽調、怒陽調、老陽調等十幾種唱法,詩篇有硬詩篇與軟詩篇兩種唱法。這是曲劇演唱藝術的最大特點,其他劇種中極為罕見。曲劇的題材一般多為民間故事、家庭生活及男女戀情,擅演悲劇和小喜劇,唱、白通俗易懂,鄉土氣息濃厚,富於生活情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積累了一批代表劇碼,包括《胡二姐開店》、《安安送米》、《小觀燈》、《打灶君》、《李豁子離婚》、《陳三兩爬堂》、《卷席筒》、《風雪配》、《寇准背靴》、《下鄉》、《趕腳》、《遊鄉》等,著名演員有張新芳、王秀玲、高桂枝、海連池、馬騏等。 曲劇是河南第二大劇種,除河南外,還分佈于陝西、山西、河北、湖北、安徽、江蘇等省。它至今創演不輟,因自然風趣、貼近生活而深受觀眾喜愛。但其後備力量也不能讓人樂觀,既缺乏好的接班人,又沒有專門的培養機構。在地方戲普遍不景氣的大氣候下,選拔好苗子,培養優秀演員和固定觀眾群,摸索成熟的市場運作方法及加強宣傳等是曲劇生存發展的根本策略,有必要認真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