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河南墜子

admin

/ 2012-12-06 14:20:17

河南墜子是一種比較獨特的曲藝形式,俗稱「墜子書」、「簡板書」或「響板書」,因使用墜子弦(又名墜琴)伴奏而得名。它流行於河南等中原地區和華北的部分省市,約在清代道光年間形成。 河南墜子使用河南方音說唱表演,以唱為主,唱中夾說,所用唱腔主要包括【平腔】、【快紮板】、【武板】、【五字坎】和【垛板】等。早期藝人均為男性,著名的有將墜子書帶到安徽太和的郭成德和從道情說唱改為墜子書表演的薛玉湘、趙明堂、胡明善、徐振東、艾寶蓮等。民國初年,又有孫民德、馮治邦、党治法、劉世祿、程萬林、高治安等藝人在開封和鄭州一帶享有盛名。河南墜子常演的節目有《偷石榴》、《小姑賢》、《三打四勸》、《王麻休妻》等「段兒書」和移植自道情說唱的《回龍傳》、《響馬傳》、《五虎平西》、《狸貓換太子》等「長篇書」。 辛亥革命後,隨著男女平等思想的不斷深入人心,河南墜子表演開始出現了女性藝人,已知最早的一批女藝人為從開封相國寺出道登場的張三妮和尹鳳寶等。她們的出現及家班的形成,使得河南墜子的表演在通常的自拉自唱之外又出現了男拉女唱或男女對唱的方式。不久河南墜子即傳入京津等大城市,影響也隨之不斷擴大。20世紀30年代末期,在河南的南樂、大名和清豐一帶享名的喬利元和喬清秀夫婦應邀赴天津演出,董桂枝、程玉蘭等名演員隨後而至。她們在天津坐場演出又灌制唱片,影響日隆。其中喬清秀和喬利元的搭檔演出風格獨具,節奏流暢,吐字清脆,唱腔婉轉,人稱「小口」、「巧口」或「喬派」;程玉蘭的演唱以板眼規整、深沉含蓄見長,人稱「老口」或「程派」;董桂枝的演唱嗓音圓潤,樸實明朗,人稱「大口」或「董派」。女演員的出現使河南墜子的表演在大城市里的發展趨向短段「唱曲」,雖然豐富了唱腔旋律,擴展了唱腔音域,提高了伴奏技巧,但也丟失了長篇說唱的特質與優勢。在河南本地,當時比較著名的藝人有擅演「風情書」的趙言祥、擅演《三國》段子的張治坤、號稱商丘「四大名演」之一的李鳳鳴等,女藝人則有以表演細膩見長的劉明枝、以表演嫵媚著稱的劉桂枝和以表演豪放奪人的劉宗琴,三人同時以擅演長篇大書著名,時人稱為「鄭州三劉」。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河南墜子相繼傳入上海、瀋陽、西安、蘭州、武漢、重慶和香港等地,成為中國流行最廣的曲藝形式之一。 河南墜子的伴奏樂器有專職伴奏者使用的腳梆和墜胡,說唱演員使用的簡板、鉸子、矮腳書鼓與醒木等。其中由道情改演河南墜子的藝人多用簡板擊節,由三弦書改演河南墜子的藝人多用鉸子擊節,由大鼓書改演墜子的藝人多用矮腳書鼓,醒木則多在說唱長篇書時使用。說唱表演的方式除了早期一個人演出的「單口」和後來發展出的雙人演出的「對口」外,還有三個人搭檔演出的「群口」,幾種方式各有適宜的節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河南墜子的創作和表演更加自覺,出現了一大批名家名作。王樹德及其《黃道翻身橋》、劉宗琴及其《李逵奪魚》、趙錚及其《摘棉花》和《雙槍老太婆》、宋愛華及其《雙趕車》等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 20世紀末期以來,河南墜子的生存發展遇到空前困難,藝人銳減,演出很少,急需扶持與保護。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