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陝西雍城遺址考古發現:以水禦敵200年後首築城牆

admin 2013-01-08 19:45:13

標題

陝西雍城遺址考古發現:以水禦敵200年後首築城牆

內容

昨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公佈鳳翔雍城遺址考古勘探調查新成果,還原出一幅春秋戰國時“水上秦都”政治、民生、戰事歷史面貌,並首次確認雍城在建都200年後才開始築完備城牆體系,時間在戰國時期。 防禦 雍城水系禦敵200年戰國時首築城牆 雍城是春秋至戰國中期秦的都城,建都長達294年,有19位秦國國君在這裡執政。這次考古勘探主要的區域是城址東區,面積約3.3平方公里。 此次共發現了32處有關東城牆及南城牆東部夯土結構以及城內遺跡點。城牆遺跡點經過梳理連接形成走向,明晰了佈局。城牆非常厚實,發現的牆體厚度為8到14米不等。製作工藝則是採取中、裡、外三重疊加構築,才築出厚重的城牆。 “這次發現不僅首次確認雍城有完備的城牆體系,而且推斷出了年代。應該是在雍城建都近200年之後,即公元前490年左右才修建起來。”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田亞岐告訴記者,夯土內發現的秦早期陶片形式花紋確認了年代,而且根據《史記·秦本紀》中“悼公二年,城雍”的記載,得到進一步印證。 為何建都200年後,又在以水禦敵的基礎上打造城牆這一防禦系統?原來這時進入戰國時期,攻伐謀略上升。為了增加防禦,再築​​城牆並在取土時挖了壕溝。雍城最終有了水系、城牆、壕溝三重防禦屏障。 居住 各階層都居城內顯示包容和諧 雍城以前在城外的考古發掘,發現了大量的平民墓葬。這是不是意味著平民居住城外,君王貴族住在城內?這次在城內東區發現3處集中大型聚落遺存推翻了之前的猜測。 這3處聚落群是按照等製區分,包含大型建築(朝宮)、中型建築(貴族居室)、小型建築(平民)等類型,小型建築聚落分佈區中還有為數不少的半地穴室居室。 這種反映出當時秦國國君、秦國貴族以及平民等所有階層都住在城內。“這也是為什麼多年來在城外能發現墓葬區,但是沒有發現一處聚落區的原因。”田亞岐認為,這反映當時秦國社會對內包容和諧,對外防禦心強。並推斷城內不同聚落應與城外發現的墓地存在一一對應關係。城外四周分佈的各個墓地間差異明顯,說明是不同族群。當時秦人應該是一個族群一個墓地。 生活 沿河而居自給自足彷若威尼斯 四面環水,又有一條從北部雍山一帶的水流通過白起河及多條河流穿城而過,讓雍城成為“水”中之城。當時城內佈局是“順河而建,沿河而居”。水上通道發達,陸路交錯相連。不少聚落都是臨河而建,形成集中的片區。 可以想見當時秦人在雍城的居住場面,沒有井,他們沿河而居從河中取水飲用勞作。河水通過地下引水管網將引向城中各個區間,用於諸如作坊生產、聚落生活以及苑囿池沼用水等。這次在聚落區發現了銅器模板,說明還有專門製作銅器的作坊。 糧食也很充足。在約11平方公里的城址範圍內,各聚落之間發現有成片的廣闊土地。“這應該是當時的農田佔地,如此寬闊土地面積可支撐城中的糧食供給,尤其在戰事緊張時刻顯得尤為重要。”田亞岐告訴記者,雍城在當時關起城門完全能自給自足。 雍城數條河流與豐沛的水資源,以及城外植被茂密的林區環境,又提供了富實的漁獵經濟。“正是多元經濟結構壯大了秦國國力”,田亞岐說,如此才成就了秦公讓“子孫飲馬於河”的東擴願望。 宮室建築遺址再現 初步推斷是雍城第一座朝寢 本報訊朝寢就是君王上朝和休息的宮殿。本次在城址東南角瓦窯頭髮現一處大型宮室建築,初步推斷是2700多年前雍城剛建都的第一座“雍太寢”。 此次發現的這處宮室建築殘長186米,系組合式結構,顯現“五門”、“五院”、“前朝后寢”的格局。有屏、門房、廂房、前殿、大殿、寢殿、迴廊、偏廂房、階、碑、闕等建築單元。從所處區域地層判斷,時代應該屬雍城早期宮室建築。因為發現該建築遺址的瓦窯頭目前認為可能是雍城營建最早宮區建築,由此推斷這裡可能為文獻所說的“雍太寢”,即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雍城剛剛建都時第一座朝寢所在地。 記者獲悉,秦早期傳承週制,是寢廟合一模式。後來發展成廟、寢分開且平行。最後在咸陽時期,為突出天子之威,朝寢建於國都中心,而將宗廟置於南郊。這一發現為探討秦國城市最高禮制建築的淵源、傳承與發展脈絡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秦最終形成這種寢廟分開的最高禮制建築格局,影響著後來朝代,一直到清朝都是如此。”田亞岐告訴記者,故宮(朝寢)居於城中心,天壇(宗廟)卻放在南郊,就是受此影響。

其他

連結

標題

內容

其他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