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羊的傳人”激起圖騰討論

admin 2013-01-08 19:48:47

標題

“羊的傳人”激起圖騰討論

內容

龍與中華民族的關係源遠流長,其原型和起源,以及能否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等,均為聚訟已久的問題。而中共南通市委黨校教授黃楊沒有想到,自己會因中華民族是“羊的傳人”的說法引發爭議。 “羊文化”並非杜撰 提出羊圖騰,出於多種考慮。黃楊認為,雖然很多人認為我國主要的圖騰是龍,但是學術界對龍的原型並無共識。如豬龍,既可說是龍,又可說是其他動物。 黃楊表示,在百姓印像中龍更多地代表了皇權、帝王。與龍相對,羊並非是人們印像中任人宰割的綿羊。羊角是至尊、力量和美的象徵​​。同時,羊是一種“好仁”而無惡意的動物,無主動攻擊性,充滿仁愛之心。而且,從任何角度看,羊都面帶微笑,可代表“和平發展”的國家形象定位。另外,“領頭羊”的羊是創新、進取的象徵。如果剔除積澱在“吉事有祥”、“和氣致祥”之“祥”中的封建迷信糟粕,而賦予生活幸福、國家安定、康泰長壽、安居樂業等精神內涵,則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黃楊舉例說,歷史學家、甲骨文專家徐中舒認為,夏朝的主要部族是羌,根據由漢至晉五百年間長期流傳的羌族傳說,我們沒有理由再說夏不是羌;歷史學家翦伯讚認為:“週族既以羌族女子為始祖母,故其為諸羌之一分支,實無疑義。”可見羌族在中華民族形成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甲骨文研究學者吳建偉認為“羊羌同義”。古羌歌謠謂:“龍來氐羌黃河頭,征程漫漫幾個秋。”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是“羊的傳人”。 此外,黃楊認為,“羊文化”隱含在漢民族的古文字中。作為漢民族文化核心概念的善、義(即義)、美三字均包含“羊”。因此,“羊文化”不是杜撰出來的,而是有歷史以及文字的根據。 圖騰理論能否用於中國 除“羊的傳人”之外,近年來,“熊的傳人”、“豬的傳人”、“狼的傳人”等觀點不斷湧現,挑戰著“龍的傳人” 的說法。對於圖騰能否用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學者存在不同認識。 龍圖騰問題由聞一多的《伏羲考》開啟。他認為龍是一種圖騰,並且是不存在於生物界的一種虛擬動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動物圖騰糅合而成的綜合體。 一些學者主張,不能套用西方學者經驗,採用圖騰研究中國的文化。重慶文理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王先勝說:“從學術上講,我認為中國人是什麼傳人的說法​​是荒謬的,即便勉強可以認為是炎黃的傳人,也與圖騰無關。”他還認為,中國從史前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鳳鳥紋圖像遠比龍紋圖像普遍,擁有同樣的尊貴地位,保持了一貫不變的正面祥瑞形象,商人、秦人、滿族人都有關於他們是鳥的後代的傳說。按照“傳人”、“圖騰”論者的邏輯和論證方式,中國人是“鳥的傳人”的說法似乎比其他各種說法更有充分依據。 另外,一些學者認為圖騰是遠古時代人類的共同經驗,可以用於中國文化研究。遼寧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星德認為,在史前文化中,由於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有限,所以往往借助動物來實現人與自然界的溝通。這種藉以實現人類與自然界溝通的動物便成為日後的圖騰。古人類學家已經證明,幾乎所有古老文化都有這種現象。皇帝祭祀時穿著繡有龍的禮服袞,這與人類學著作中介紹的圖騰日中人模仿動物打扮去實現溝通道理相同。 中西方龍之差異 在西方國家,龍的形像有正面和負面之分。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段寶林稱,英國威爾士人就崇拜龍,這並非孤例。不過,英語中“dragon”一般都指惡龍。一直以來,我們都把“dragon”翻譯為“龍”,但今天看來,這是不全面、不科學的,“dragon”應譯為“惡龍”。而我們通常意義上的“龍”應音譯為“loong”,才符合東方龍(400001,基金吧)的實際。 2008年,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葛岩等人在《中國社會科學》上發表了《Dragon能否表示龍對民族象徵物跨文化傳播的試驗性研究》。葛岩對記者說,龍還是dragon,這不是一個問題。“我們的研究也說明,即便把龍翻譯成dragon,也不會給西方人的中國感受帶來負面影響。學者憂龍,就像杞人憂天,是沒有必要的。可以注意2012年春季的一條新聞,美國一家私人公司SpaceX製造了一架航天飛船,成功地實現了與空間站的對接,這架飛船就叫Dragon。” 葛岩認為,“羊的傳人”是一場意義不大的爭論。民族象徵是歷史上許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民族象徵符號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中國人大多習慣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羌人和羊有關,羊大為美,都是古史研究者的常識。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會因此而變得正面?熊貓很可愛,我們願意自稱是熊貓的傳人嗎?關鍵是通過努力,用自己的行為和聲音改造他人對我們的認知結構。我們做得好,別人就會知道中國dragon不是《聖經》裡的dragon。” 無需將“龍”的原型固定 無論是書面文獻資料、考古文物資料,還是民間文化中大量活態的資料,都包含大量的“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的證據。段寶林認為,從民間文化看,中國各民族有關龍的民俗是如此深入人心,融化在中國人的言行舉止中。 張星德說,龍起源於圖騰,最初是人們對圖騰的稱謂。龍圖騰中蘊含著許許多多不同的動物形象,它們是不同集團的圖騰物。龍是一種人文動物形象,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需求的變動,龍的內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近年遼西考古發現證明這一點。趙寶溝文化陶尊上刻畫的動物圖形,頭部為圓形,身體的幻化、變化與以後的龍身上的鱗紋非常相像。這是由原型動物向龍變化的過程。因此,無需將龍的原型固定於羊或其他某種動物上。 鑑於最近網上的爭論,黃楊稱,“爭論可以說剛剛掀起。一些網友的建議比較中肯,對我們有所啟發;一些看法對我們是一種提醒,要求我們更為嚴謹地提供論據。”

其他

連結

標題

內容

其他

連結


認證碼: